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消费社会来临,消费文化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任何一个物体都有可能成为消费对象,空间作为人类活动的实践场所,呈现出商品化特征。古村落由于具有传统空间风貌逐渐成为人们旅游消费的场所,在消费文化的驱动下,古村落空间特征和变迁机制发生变化。根据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空间的组织与重构本质是社会变迁的产物。鉴于此,本文基于新马克思空间理论,尝试构建了一个古村落空间特征演变及其变迁机制的分析框架,对旅游开发过程中古村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结合苏州陆巷古村,具体阐释古村落空间演变特征及机制;分析古村落空间生产的社会空间效应,并提出空间再生产的优化对策。首先,在“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对空间生产与消费特征转变以及关系变迁进行分析。其次,从空间生产与消费逻辑两方面,建构了一个古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空间特征演变及其变迁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生产主体、生产媒介和生产方式对古村落空间形成机制进行分析;从消费主体、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对古村落空间消费特征进行解析。再次,结合苏州陆巷古村进行实证研究,对传统时期和消费社会古村空间变迁机制和特征进行分析,具体阐释了消费文化驱动下的古村落空间形成机制和消费特征,研究结论:(1)在传统时期,宗族组织是造就陆巷古村空间主体,村规民约维系了古村空间秩序,古村村民是空间消费的主体,其空间消费表现为村民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求;(2)在消费社会,陆巷古村空间生产是政府主导下的以古村宗族文化为媒介的复制拼贴过程,游客逐渐成为空间消费的主体,古村成为游客文化消费的场所,其空间消费呈现为满足游客的视觉体验需求。最后,对陆巷古村空间生产产生的积极和消极效应进行分析,提出古村空间再生产的优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