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于2016年、2017年在沈阳农业大学南试验基地进行,以大粒型花生品种花育22号、中粒型品种花育20号和铁引花2号、小粒型品种农花16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粒型花生品种植株生长发育的形态变化、干物质变化,光合特性,氮磷钾养分吸收与分配,荚果建成的形态、干物质重、水分含量变化及荚果氮磷钾养分吸收分配规律,荚果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籽仁品质等。通过本研究,探索不同粒型花生品种养分吸收分配及产量品质形成规律,旨在为辽宁地区花生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粒型花生品种形态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型花生品种主茎高、侧枝长、叶面积指数均符合“S”型生长曲线特征,且产量与主茎高呈正相关,粒型不同对主茎高有一定的影响,侧枝长变化趋势与主茎高相同,且粒型对叶面积指数影响不大。2.不同粒型花生品种各器官干重变化均符合“S”型生长规律,且大粒型各器官干物质量较高。3.不同粒型花生不同生育时期光合特性存在差异,叶片光合作用在结荚期强于花针期,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在花针期至结荚期发育过程中均呈增长趋势,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在花针期至结荚期发育过程中呈降低趋势,不同粒型花生品种叶片叶色值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粒型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并不显著。4.对不同粒型花生品种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研究发现,不同粒型花生品种根系、茎秆、叶片、果针的氮素、磷素、钾素含量均呈“前高后低”的下降趋势,随着荚果的不断发育,各营养器官养分转移至荚果,各营养器官养分含量下降迅速,下降速度取决于荚果养分吸收情况,荚果钾素含量同营养器官相同,呈下降趋势。大粒型花育22号氮磷钾含量集中于荚果中,从而增加产量。5.对不同粒型花生氮磷钾积累量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不同粒型花生品种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变化均符合“S”型生长曲线特征,小粒型农花16号氮磷钾最快积累出现时间均较早,生育前期地上部发育旺盛,造成结荚期荚果养分积累不足,致使产量较低。6.对不同粒型花生品种荚果建成的形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型花生品种荚果长度、荚果宽度、荚果厚度及荚果体积变化均符合“S”型生长曲线特征,荚果形态大小直接决定了其粒型。7.从不同粒型花生品种荚果建成干重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来看,不同粒型花生品种荚果干重及籽仁干重变化均符合“S”型生长曲线特征,荚果干重变化源自籽仁干重变化。籽仁干重积累最快时间出现的早晚顺序与产量高低相反,籽仁干重积累最快时间出现越晚,产量越高。8.在不同粒型花生品种荚果建成水分变化规律中可以看出,粒型大小与荚果水分含量呈正相关,且荚果水分含量差异源自籽仁水分含量差异。。9.对不同粒型花生品种荚果建成氮磷钾吸收规律研究发现,大粒型中籽仁氮磷钾含量较高,果壳氮磷钾含量较低,而小粒型中则相反,果壳氮磷钾含量较高对籽仁氮磷钾含量起到抑制作用。10.不同粒型花生品种荚果建成品质形成规律研究发现,大粒型在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品质方面更有优势。11.对不同粒型花生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产量形成上,大粒型品种花育22号>中粒型品种花育20号>小粒型品种农花16号>中粒型品种铁引花2号,分别高11.70%、11.79%和19.85%,大粒型品种花育22号高产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生长发育上主茎高、侧枝长、荚果干重最大,二是养分吸收上整株养分积累量较高,三是籽仁干物质最快积累出现时间最晚,籽仁干物质积累充足,使籽仁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四是荚果含水量最大,水分充足,五是百果重最大。12.不同粒型花生品种成熟期籽仁品质的测定结果表明,籽仁脂肪含量和籽仁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大粒型品种花育22号油酸/亚油酸比值最大,表明其在耐储性上有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