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努力和科技创新的支持,需要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承担更多的责任。专利是创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种科学研究成果中,专利是直接代表创新和技术的最具代表性的结果形式之一。利用专利分析研究科学合作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专利合作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也可以发现新的有价值的结论和启示。本文利用incoPat科技创新情报平台和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下载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专利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整个大湾区高校专利合作的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申请专利数量总体每年稳定增加,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科研实力雄厚,合作专利数量和合作次数较多,但同时专利合作度相对较低,与其他主体合作的比例也相对较低。物理、化学;冶金、电学三个产业专利数量和合作次数最多,显示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这三个领域科研能力、合作意识较强,有良好的合作氛围,而纺织、造纸、固定建筑物、机械工程的专利数量和合作数量最少,也从侧面说明了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中(2)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校-企专利合作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网络,网络节点之间关系稀疏。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在专利合作网络中的核心度特别高,国内甚至世界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较高知名度的综合类或理工类高校在合作网络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3)华南理工大学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校-校专利合作网络的核心节点,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位于不同群体的结构洞位置,在合作中处于优势的网络位置,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源,控制知识的集聚与分散。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校-校专利合作网络可以划分为八个凝聚子群,凝聚子群内部具有较为明显的地缘临近性。在构建专利合作网络的过程中社会关系扮演着纽带的角色,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专利合作网络是典型的社会关系网络,它反应了现实社会中复杂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