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天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是我国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发生地之一,泥石流灾害对区内人民的经济和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区内发育在冰川或积雪覆盖流域中的泥石流,具有较大的潜在威胁。对该区域进行系统的泥石流灾害发育规律及危险性评价分析,有利于早期判识潜在灾害,可为区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降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风险。本文以中天山地区泥石流灾害为研究对象,在泥石流灾害历史资
【基金项目】
:
4.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资助(2019QZKK09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天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是我国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发生地之一,泥石流灾害对区内人民的经济和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区内发育在冰川或积雪覆盖流域中的泥石流,具有较大的潜在威胁。对该区域进行系统的泥石流灾害发育规律及危险性评价分析,有利于早期判识潜在灾害,可为区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降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风险。本文以中天山地区泥石流灾害为研究对象,在泥石流灾害历史资料收集、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泥石流灾害数据库,研究了区内泥石流的空间发规律和分布特征;分析区内泥石流的孕灾条件,构建了基于泥石流密度和规模的危险性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根据评价结果对高危险区内典型泥石流灾害进行了特征和危害分析。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探明了中天山地区泥石流发育规律和分布特征,通过计算泥石流小流域演化过程的面积高程积分值,表明区内泥石流多处于地貌发育的壮年期;在垂直方向上,灾害分布沿海拔高度呈正态分布规律,多集中于海拔3000~4000m内;在水平空间上,区内泥石流灾害点集中断层构造活跃的地区,受断层的影响显著,在距离断层2~5 km的区间内,发育有973条泥石流,占总数的4 6.4%;伊犁河水系发育有泥石流灾害4 0 4条,为区内泥石流灾害最多的水系;在时间规律方面,区内泥石流表现为明显的季节周期性,主要活动于每年的5~9月;(2)根据中天山地区泥石流灾害发育规律,选取控制区内泥石流灾害的10个主要影响因子,在进行了相关性和多重共线性检验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内泥石流的危险程度主要受坡度、降雨和岩性因子的影响;分别使用基于泥石流密度的信息量-地理探测器模型耦合模型和基于泥石流规模的确定系数模-地理探测器耦合模型对研究区内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开展研究,并获得中天山地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分区,使用A U R O C曲线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两种模型的A U C值为别为0.821和0.843,说明两种模型均能准确的评价中天山地区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且后者效果更佳;(3)对高危险区内典型泥石流灾害进行了现场调查与试验分析。研究表明,区内泥石流灾害流域特征受所处位置的海拔和气象条件影响,高海拔区域的泥石流灾害多为冰川融雪型泥石流,低海拔区的泥石流多为暴雨型泥石流;同时,由于受气候冰川的影响,区内泥石流灾害在流体性质方面大多为稀性泥石流,颗粒容重小于1.8 t/m~3;危险区内泥石流灾害规模较大,在百年一遇降水条件下的泥石流一次冲出重量为10万m~3左右,多为中、大型泥石流。同时,冰川融水型泥石流灾害的规模较暴雨型泥石流灾害规模大;这些泥石流灾害以淤埋交通设施,冲毁居民房屋、破坏生态环境等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区域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其他文献
循资制度作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治下,中央政府收拢选任权力、方便选任事宜的重要工具,始终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灵活的适应性。到了宋代,为降低循资制度种种弊端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平衡选官预期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宋统治者循着唐末五代的调整思路,进一步对该制度的适用范围作出了调整,并从对县令的选任入手,逐步将荐举融入到循资制度的运行当中。另一方面,北宋循资制度的运行与幕职州县官系统的发展演进密切相关,脱胎
纽马克首次在《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交际翻译”这一概念,其理论重点关注译文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从宏观角度来看,由于英、汉语言分属于两个语系,且两种语言背后隐含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语言特色,因而译者就不可能做到翻译形式和意义的一一对应,有时就需要牺牲原文形式而成全意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传达出语言背后的交际“效果”。再者,从微观角度出发,小说一般会涉及到人物对话,场景描述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村改居”社区作为城乡社区变迁的交汇点,居住空间经历了从平面散点式分布向立体标准化分布的转变,空间布局开始向高空延伸;权力关系由农村自治组织向社区自治组织的转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空间生产要素进行转化,促进新旧文化更替融合。由于治理系统和文化要素转换具有滞后性,往往村改
“消失美学”作为一个极具当代意义的哲学论题,与现代艺术和光电媒介息息相关。维利里奥指出,正是这种新的美学形态使人与世界接触时的感知觉体验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消失美学”中的“消失”并不是“美”的消失,而是指后现代社会技术加速造成的诸事物在感知场中的“呈现”与“消失”。在技术加速之中,事物的形态不再依托于一个稳定的物质基础,因而经历着由“真实”转向“虚拟”的过程。对这一理论的挖掘与探讨为当代的审美问
消费税税收收入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划分一直都是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非常关注的税收焦点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加之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大,现行消费税制度已经与当下的消费环境渐行渐远,各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也变得更加不平衡和不充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处于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税收制度也应当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
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是广东经济发展的短板,广东经济差距的影响因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城市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特别是作为区域文化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的方言,在广东省内也是种类繁多且差异明显。以方言差异为代表的文化差异,是否是广东区域经济差距的深层次影响因素?通过对区域文化与经济、方言与文化、方言与经济的相关研究的分析梳理,本文认为方言的经济作用可能体现在:一方面,作为载体的方言是人们
符号系统通过主动创造的符号表达式传达意义,这正是荣格《红书》编辑设计之精髓。本文以荣格《红书》为研究对象,首先,总结深刻的思想意识与社会影响;其次,探究符号系统的基本框架与路径逻辑;最后,分析《红书》的书籍编辑设计,进而阐述《红书》对当代书籍设计的启发与思考。第一章,总结了《红书》的基本内容与产生时代背景,通过书籍编辑设计和符号学的角度确立基本的研究方式。第二章,在现有的荣格心理学研究基础上,以荣
随着以太网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交换式以太网的应用日趋成熟。然而网络中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实时性与确定性不高的问题一直饱受诟病,尤其在当今的自动化控制领域,网络时延与时间同步的精度要求逐渐增高,对以太网信号传输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着力于设计一个基于交换式以太网的信号传输系统并研究如何解决其传输过程中的时间同步问题,以此来提高网络传输的实时性与可靠性。本文研究了目前国内外解决网络时间同步问题的方法并
沉浸体验是在体验经济和数字化智能设备兴起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最优体验”方式。(1)在艺术创作和展示过程中,沉浸体验彻底改变了传统受众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方式,打破了艺术空间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从而彻底改变了作品与受众、受众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本文按照设计学原理的研究方法,从沉浸体验的平台、主体以及运行机制等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了沉浸体验的理论框架体系,并探究了在新媒体艺术空间中,沉浸体验的构建方式。本
近几年随着铁路行业的蓬勃发展,列车的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对列车制动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新型制动方式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盘形制动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引起制动系统产生振动和噪声等动力学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制动速度、制动压力、制动部件的刚度和阻尼等。由于盘形制动系统安装位置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动力学行为出现差异性,因此有必要将轮盘制动系统和轴盘制动系统分开研究,也有必要研究其动力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