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电子胃镜下和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的一种表现,病程长,易癌变,病理组织学上表现为胃黏膜组织变薄和固有腺体的减少或萎缩,常伴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是胃癌前病变的一种,其中肠型胃癌通常易在其基础上发生。因此,CAG一直也是消化系统疾病中较为公认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难治病。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征性,一般以上腹部饱胀、食欲不振、胃脘隐痛、消瘦等为主症,电子胃镜这样的侵入性检查,很多病人因本身耐受能力差而拒绝,使CAG难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中医治疗CAG确有其独特的疗效,部分病人可以改变其癌前病变状态。脾胃湿热证是临证中脾胃病实证的常见类型,且基础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但其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尚缺乏统一标准,物质基础也尚不明确,无客观化和定量化的实验室指标来实现个体诊疗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故本研究应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对人体血液样品和尿液样品进行检测,得到相应的核磁共振氢谱,对谱图去水峰后采用0.01化学位移分段积分和归一化处理。所得数据输入SIMCA-P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响应序列检测(RPT)等手段分析代谢谱图,定性或定量的研究CAG和CAG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血液和尿液中的代谢产物,试图揭示CAG和CAG脾胃湿热证的生理、病理状态,尝试寻找其生物学标志物,阐释其可能改变的代谢途径或者证候的代谢标志物,为深入探讨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撰写中、西医文献综述,总结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和代谢组学的认识及进展,第一篇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脾胃湿热证中医学研究现状;第二篇阐述代谢组学的优势、研究方法及其与疾病、证候的相关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CAG和CAG脾胃湿热证的代谢组学实验研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寻找可能的生物学标志物,试图揭示CAG和CAG脾胃湿热证的生理、病理状态,尝试通过生物学标志物阐释其可能改变的代谢途径。方法:1收集6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血液和尿液样品,运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得出代谢谱图,归一化处理后把得到的积分数值进行主成分分析法(PCA)得到主成分(PC),再利用PC对各组样品代谢谱图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和响应序列检测(RPT)等分析、检验手段得到相应结果图,从而直观地显示出各组样品代谢物/群信息并找出特征差异代谢物。2把65例患者中脾胃湿热证28例作为实验组,脾胃虚寒证1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上述相同的分析方法针对两组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找出差异性代谢物和其变化趋势。结果:1本研究的65例患者中,女性43例,男性22例,最小年龄29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是52.54±9.54岁;确定伴有肠上皮化生58例,占总病例数的89.23%。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CAG患者血浆中葡萄糖、丙氨酸、缬氨酸含量升高;谷氨酸、甘氨酸、乳酸、甜菜碱的含量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中黄嘌呤、马尿酸、柠檬酸含量升高,肌酐、组胺酸、肌酸、鸟氨酸、磷酸肌酸的含量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CAG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发现:缬氨酸、乳果糖较脾胃虚寒证患者含量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丁酸、甲酸、肌肽较脾胃虚寒证患者含量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平均年龄是52.54±9.54岁,这与中国CAG患者平均诊断年龄为中老年人相符合。其中51~60岁病人数较多,与现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一致。2葡萄糖、丙氨酸、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乳酸、甜菜碱、黄嘌呤、马尿酸、柠檬酸、肌酐、组胺酸、肌酸、鸟氨酸、磷酸肌酸等物质参与了CAG的发生发展,有可能成为CAG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进一步说明CAG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能量代谢、物质传递、信息传导通路和胃肠道菌群代谢等生化代谢通路紊乱有关。3缬氨酸、乳果糖、异丁酸、甲酸、肌肽差异代谢物可能为区别脾胃湿热证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