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要素。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优质耕地转变为非农建设用地,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显。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背景下,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而农民组织化程度则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农民组织化程度能够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生产工具的共享,降低生产资料的冗余,提高劳动效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人情关系却逐渐利益化和金钱化,农民日益原子化,农民合作陷入困境。小规模的分散农户远远不足以应付目前瞬息万变的农产品市场,“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影响了耕地利用的效率,另一方面成为农产品流通全球化的瓶颈。本研究基于以上背景,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为例,在界定村民关联度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村民关联度进行了量表开发及效度检验,在一阶和二阶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村民关联度的计算模型,并测度了村民关联度值。在选取投入和产出指标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了调查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18软件,对耕地利用效率和村民关联度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村民关联是指村庄内部村民利用村庄内部资源在对内合作与对外交往中所结成的互动关系,即涵盖社会关系,又包括社会行动,既反映村庄结构,又内含村庄秩序。村民关联度则指村庄内部人与人之间具体关系的性质、程度和广泛性,也就是村民在村庄村民内部结成的各种具体关系的总称,村民关联度可以划分为情感关联、认知关联、经济关联和行动关联四个维度。(2)本研究开发的情感关联、认知关联、经济关联和行动关联量表的信度系数达到了0.72、0.84、0.76和0.84,可靠性检验值达到了0.75、0.88、080和0.86,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四个维度的观测变量因子载荷系数均超过0.50的临界值,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3)被调查农民的村民关联度主要集中在3.5—4.0之间,有191个,占样本总数的27.44%;村民关联度在4.5—5.0的样本最少,仅6个,占样本总数的0.86%。调查样本农户村民关联度的均值为3.21,情感关联度的均值为3.08,认知关联度的均值为3.36,经济关联度的均值为3.02,行动关联度的均值为3.28。(4)调查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主要集中在0.9—1.0之间,有253户,占36.35%;耕地利用效率在≤0.1和0.1—0.2之间的农户最少,均为12户,分别占1.72%。(5)本研究建立的耕地利用效率与村民关联度的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达到了0.813,在可接受范围之内;F=483.071,在远小于0.0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表明村民关联度与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建立的标准化回归方程表明,村民关联度每增加1个单位,耕地利用效率提高0.902个单位。村民关联度的情感关联度和行动关联度进入了拟合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达到了0.944,在可接受范围内;F=933.922,在远小于0.0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表明耕地利用效率与情感关联度和行动关联度呈明显的相关关系。耕地利用效率与情感关联度和行动关联度的标准化方程表明,情感关联度和行动关联度每增加1个单位,耕地利用效率分别增加0.871和0.121个单位。(6)从村民关联的影响因素出发,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构建“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和“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流通模式,增加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村民关联度,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