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六七年,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次提出了“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着重论述了“合作原则”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制约“会话含义”产生的过程。该理论成为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它仍然是一条十分有影响的语用原则。当然,由于它本身的不足也招致了不少批评,不少学者对它提出了修正和补充。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Levinson的“新格赖斯语用机制”、Leech的“礼貌原则”,Sperber&Wilson的“关联原则”,索振羽的“得体原则”以及钱冠连的“目的—意图原则”。
《名利场》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中,萨克雷用幽默的笔调、辛辣的讽刺,成功地塑造了活跃在名利场上的众多人物。本文选取小说中的37段人物会话作为数据,应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来推导其含义;本文还探讨了钱冠连的目的—意图原则,运用其原则对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逐一进行反驳,说明其原则有一定的实用性;通过对以上两原则的比较,实例证明钱冠连的观点不足以说明说话人只要目的意图明确,不需要合作态度就一定能实现他的目的和意图。不管一个人说话采取多么间接的手段,他总想让对方明白他的目的意图。从这一角度看问题,他需要持有合作的态度,一种让听话人明白说话者目的意图的态度。这里有两点需要提醒读者:一是此处的“合作”不一定具体体现为格赖斯的四个次准则,而是指说话人持有让听话人明白其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的合作态度。二是“合作”不仅是说话人的事,也是听话人需要配合的事;即听话人也应努力去理解说话人意图的合作态度,否则听话人来个“管你说什么,我没心思听”,交际必然中断。
还发现,从逻辑上讲,目的—意图不能作为语用原则,因为谁敢保证说话人有了目的意图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交际以达到其目的意图呢?恰恰相反,在现实生活、日常言语交际以及本文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许多说话人虽然目的意图明确但却达不到其目的意图的交际例子。
本文的着重点在于对会话含义理论的应用,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作了一点点探讨,期待更细致更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