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下颈椎骨折损伤是指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的C3-C7椎骨、关节及韧带的损伤,包括颈胸交界部C7-T1。下颈椎骨折脱位,多由高能量的外伤引起,其中交通事故伤约占45%,坠落伤约占20%。研究发现下颈椎骨折脱位约占整个脊柱损伤的40%-50%,而其中60%-70%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及脊神经根的受压或刺激症状。目前较多学者主张通过早期手术治疗,缩短颈脊髓受压时间,改善血液循环,减慢甚至阻断脊髓在创伤后的继发性损伤,重建颈椎的稳定性,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鉴于早期手术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中脊髓的恢复极其重要,因此许多学者采取了急诊手术。根据脊髓神经受压的方向及结构稳定重建的因素而在临床应用的手术入路为前方入路、后方入路及前后联合入路,而可供选择的内固定材料种类繁多,使得手术入路以及手术内固定的选择等问题仍然在临床上具有争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河北黄骅市人民医院1998年1月-2008年1月期间治疗的49例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行急诊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上急诊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入路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黄骅市人民医院1998年1月-2008年1月期间治疗的49例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行急诊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18-55岁,平均39岁。入院后均用颈托外固定,伤后8小时内的患者均接受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积极完善术前检查,全面评估伤情,脱位患者在骨科手术床进行颅骨大弓牵引复位,急诊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采用右侧斜切口,颈前右侧胸锁乳突肌内侧缘斜切开,沿血管鞘和内脏鞘之间进入,常规显露至颈前,C型臂定位,确认脱位的椎体,切除椎间盘,根据术前判断的减压范围,决定是否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清除有可能游离到椎管内的髓核碎片及硬膜外血肿,最后取合适自体髂骨植入,自锁钢板固定术后切口引流12-24h,常规行雾化吸入3天,常规应用抗生素、地塞米松、脱水剂和神经营养剂3-5天。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对所有病例进行门诊检查和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随访,随访内容包括:(1)观测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的恢复;评估植骨融合情况;了解内植物位置及有无松动、滑脱、折断;(2)评定下颈椎稳定性;(3)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4)了解手术并发症。
结果:本组病例41例获得长期随访,时间7个月-54个月,平均30个月。术前相邻椎体间移位平均为68±36mm,经过一年后减少为14±05mm。术后6个月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41例患者均获得完全复位(X2=6478,P<00l)。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按照Frankel分级仍然有A级9例,共有9例患者恢复至E级,术前和术后的患者的神经功能分布有统计学意义(X2=14758,P<00l)。术后随访没有与手术相关死亡病例及神经脊髓损害加重现象,也没有重要脏器损伤。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钢板和螺钉松动、滑脱、折断。术后合并肺部感染3例,褥疮1例,单侧喉返神经损伤1例,经综合治疗后痊愈。
结论:对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经诊断明确无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行甲强龙冲击治疗的同时,急诊在手术室行颅骨牵引复位,并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可以使损伤椎体节段获得满意的复位,得到即刻的稳定和重建,避免延误手术时机及预防迟发性脊髓损伤的发生,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还可避免因发生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前路手术不改变体位,且关节绞索不能牵引复位患者,一般也能术中复位,故前路手术常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