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导师的经验方柴芍归芎散加减联合耳穴和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通过本研究为原发性痛经患者提供一种治疗方案。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魏绍斌教授门诊就诊的且符合诊断标准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方案采用柴芍归芎散方加减联合耳穴和艾灸,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止痛疗效(VAS评分)、中医证候疗效,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可能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结果:(1)痛经VAS评分疗效:痊愈率33.33%,显效率30%,有效率26.67%,总有效率90.00%。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痊愈率20%,显效率23.33%,有效率53.33%,总有效率96.67%。治疗后中医证候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症积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患者经行腹痛疼痛程度较治疗前减轻、经行腹痛疼痛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短、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较治疗前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症积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患者经前烦躁易怒、经前乳房胀痛、经量或多或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等症状均较治疗前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MSS量表症状疗效评价(1)CMSS量表总发作时间:治疗后腹痛、恶心、呕吐、纳差、头痛、背痛、乏力、眩晕、腹泻、面色变化、抑郁、易怒症状发作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腿痛、胃痛、面红、失眠、全身疼痛、神经质症状发作时间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MSS量表平均严重程度:治疗后腹痛、恶心、呕吐、纳差、头痛、背痛、乏力,眩晕、腹泻、面色变化、失眠、全身疼痛、抑郁、易怒症状严重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腿痛、胃痛、面红、神经质症状严重程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年龄、病程与止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的相关性(1)止痛疗效与病程相关系数为-0.394,二者呈负相关,P=0.031<0.05,该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与年龄相关系性检验值P均大于0.05,说明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疗效与病程相关系数为-0.372,二者呈负相关,P=0.043<0.05,该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与年龄相关系性检验值P均大于0.05,说明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运用中药柴芍归芎散加减联合耳穴和艾灸在临床中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3个月经周期后:(1)VA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2)中医证候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主要症状的经行腹痛疼痛程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轻、经行腹痛疼痛持续时间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短。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次要症状的经前烦躁易怒、经前乳房胀痛、经量或多或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下痛暂减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缓解。(3)CMSS量表症状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CMSS量表症状总发作时间:腹痛、恶心、呕吐、纳差、头痛、背痛、乏力、眩晕、腹泻、面色变化、抑郁、易怒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缓解。CMSS量表症状总严重程度:腹痛、恶心、呕吐、纳差、头痛、背痛、乏力,眩晕、腹泻、面色变化、失眠、全身疼痛、抑郁、易怒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缓解。(4)病程越长,止痛及中医证候疗效越差。但年龄与止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并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