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野金柴为壳斗科栎属植物Lithocarpuspolystachyus的干燥叶。野金柴是一种味甘并可作茶饮的植物,产地有多种。据考证目前以野金柴命名的植物有7科8属9种,它们分别是蔷薇科甜叶悬钩子,壳斗科植物L.P.,茜草科华腺萼木,光叶耳草,牛白藤,胡桃科黄杞,葡萄科显齿蛇葡萄,桃金娘科楝树,菊科甜叶菊。通过从种质资源与生物学特征、生物形态、鉴别、化学成分、药理毒理研究、应用研究和研究前景等方面对野金柴进行综述。同时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包括概述、提取纯化方法、药理活性研究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为进一步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提供理论依据。针对野金柴中含量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先采用ODS反相柱,洗脱液为甲醇:水(20:100~40:100);再采用聚酰胺柱洗脱,洗脱液为乙醇:水(20:100~50:100),进行分离洗脱。采用薄层色谱跟踪斑点洗脱情况,指导洗脱剂的变化情况。合并相同斑点样品,浓缩析晶,薄层或高效液相检测,纯度不高或是多个斑点共存样品将进行制备液相分离,共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反应结果和光谱数据(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谱等)进行结构解析,鉴定各化合物分别为根皮苷,3-羟基根皮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槲皮苷,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另外,还分离得到一新化合物,暂时称为4',6',4-三羟基-二氢查耳酮-2'-葡萄糖,阿拉伯糖苷。通过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培养和分化,建立细胞模型;对于不同浓度的野金柴溶液,各黄酮类化合物溶液及总黄酮溶液进行MTT毒性筛选,确定安全范围;选择安全范围中不同浓度的野金柴溶液,各黄酮类化合物溶液及总黄酮溶液,作用于分化后的3T3-L1脂肪细胞,通过油红氧染色实验,判断各自降脂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