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与意义近年来淹溺事件频繁发生,逐渐成为人类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对于淹溺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为早期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大鼠为研究对象,建立淡水淹溺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动态观察淹溺后大鼠呼吸、血气及普通病理的变化特点,并在淹溺后不同时间点测定SP-A,观察SP-A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淹溺性肺损伤间的关系,探讨淹溺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救治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24只SD大鼠,体重205±10g,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18只),再将实验组分为淹溺后2 h组、淹溺后4 h组和淹溺后6 h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2.建立模型:25%乌拉坦腹腔注射全身麻醉(5 mL/kg),将大鼠仰卧固定于鼠台上,颈正中切口,分离气管并切开,插入套管,右侧颈动脉插入静脉留置针,供采血用。实验组大鼠气管插管连接10 mL注射器,抬高鼠台与桌面呈45°角,向鼠肺内灌入淡水8 mL/kg,分次于1 min内灌完,复制淡水淹溺肺损伤大鼠模型,实验动物氧合指数<300 mmHg的为淹溺性肺损伤大鼠。3.方法:分别在灌注后2、4及6 h记录大鼠的呼吸频率,经颈动脉采血测血气,处死大鼠后取左下肺肺组织置于10%福尔马林液中固定、包埋、切片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取右下肺组织存于液氮罐中,采用RT-PCR方法检测SP-AmRNA水平。结果1.呼吸频率及总体反应灌注淡水后,实验组动物首先出现呼吸停止,随后呼吸频率明显增加。灌注后2 h实验组动物呼吸频率减慢,但始终高于正常水平。部分大鼠出现气管内泡沫样液体流出、呼吸频率不规律及四肢抽搐。2.实验组大鼠动脉血气的变化实验组大鼠灌入淡水后PaO2降低,随后逐渐回升,但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大鼠灌入淡水后PaCO2先升高,随后逐渐降低,接近正常范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病理学变化HE染色发现对照组大鼠肺泡结构完整,肺泡腔及间质内很少见红细胞聚集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实验组肺泡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肺间隔断裂,可见部分区域肺泡塌陷和扩张、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聚集、肺毛细血管充血、扩张、肺间隔增厚,肺泡腔及间质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4.SP-A表达的变化SP-A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染色呈棕黄色。对照组大鼠SP-A主要以膜状形式连续分布于肺泡腔表面,部分肺泡上皮细胞浆内也可见到棕色颗粒。在实验组肺泡腔内很少见到膜状显色,多以颗粒状染色聚集于肺泡腔内或沉积于肺泡表面。随着淹溺后时间的延长,SP-A的平均光密度值逐渐减小(P<0.05),SP-A mRNA水平在淹溺后2 h降低明显,之后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淡水灌注大鼠后造成淹溺性肺损伤,导致肺部SP-A质和量发生改变,SP-A水平下降早期可能是由于肺泡上皮细胞受损导致合成下降,随后可能与肺部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