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以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为宗旨,而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因此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相结合产生了翻译美学。翻译美学侧重于文学的艺术再现,是审美的翻译,其审美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文学翻译再现原作的艺术美,其二,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其创造性的程度是衡量它的审美价值的尺度。从文学翻译活动的内涵看,它是一个由阅读、体会、沟通到表现的审美创造过程。文学翻译与艺术相通,但又有较大差异。它具有艺术的创造性,又有自身的局限性和依附性,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文学翻译对原作的依赖性和从属性,限制了译者的艺术创造的自由度。在中西翻译史上,文学翻译一直和美学相结合。在西方,翻译的美学传统从罗马时期的翻译美学标准,宗教翻译时期翻译风格,发展到德莱顿的翻译艺术观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体现为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在中国,翻译与哲学美学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因徇本旨,善译,信达雅,神似到化境,体现为文质之争。现代翻译美学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活动和审美标准在内的美学框架。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包括美学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表象要素是直观的,表现为文字结构,音乐和修辞;非表象要素是模糊的,表现为语言的模糊集合,风格和意象。十九世纪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出版后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本文基于现代翻译美学理论,研究小说《呼啸山庄》的三个中文译本,分别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杨苡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张玲、张扬译本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方平译本。通过比较和分析原文的美学构成在三个中文译本中的审美再现,研究译者主体性对文学翻译的美学再现所起的作用。在审美活动的各个阶段,认知,转换,艺术加工和再现都离不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而译者的主体性又是有局限性的。由于文学翻译中的模糊因素较多,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即需要创造性,更需要结合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