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日益凸显的空间问题与空间矛盾,以及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出现的空间转向,对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历史唯物主义必须能够从现实社会实践中捕捉到这些问题并在哲学理论上做出应答。历史唯物主义并不缺乏空间维度,但在其传统的理论叙事中这些空间维度是被遮蔽的。本文力图发掘《资本论》中的空间维度,并探求这些空间维度的当代价值,从而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理论。《资本论》揭示了资本的性质、特点、内在矛盾和规律性趋势,揭示了资本逻辑的逐利性、扩张性及其历史限度。但《资本论》毕竟诞生于工业资本的历史地平,当代资本则以其全新的形态和逐利模式不断扩张自身,特别是通过不断的空间化摆脱了危机、获得了持续繁荣,所以我们要在当代历史语境中重读《资本论》。资本空间化是资本的存在形态,无论资本存在形态在当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资本的本性都没有改变。笔者试图从空间与资本的关系角度梳理资本空间化的历程与状况,以空间批判、文化批判来拓展和深化资本批判。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资本空间化的一些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包括资本、社会空间、空间性、空间化等。对于资本概念,主要基于马克思的理解,从价值、关系、过程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对于空间,则梳理了古今学者的众多观点,并认为马克思有一种社会空间理论。对于资本空间化,是指资本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确立时,是如何占有空间并生产出特有空间的,是通过何种空间结构获得持续存在的。第二章主要阐述《资本论》中的工业资本空间化。《资本论》的历史语境虽然是工业资本主义,但马克思同时揭示了资本一般的秘密及其历史界限。资本得以存在必须既对自然又对劳动者进行剥夺,必须将城市当作自己积累的主要场所,必须在各个层面建立一种不平衡的空间结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以地租理论分析了农业和房地产业这种空间生产。第三章将当代资本空间化看作是资本解决过度积累矛盾的首要方案。无论是帝国主义还是新帝国主义,福特主义还是灵活积累体制,以及都市中的空间经济都是如此。第四章着重分析了资本空间化的当代形态,认为资本形态的演变对空间形态多元化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资本形态由商业资本、工业资本、金融资本发展成为知识资本和虚拟资本组成的虚拟化的全球金融资本。由于资本占有的空间越来越大,也由于各个资本形态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内部的空间矛盾越来越突出。第五章主要阐述资本空间化的文化状况,包括拜物教的当代发展、消费主义、理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特别是以时空体验的变化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危机、精神危机和日常生活危机,即揭示文化空间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