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拓展和延伸到了网络空间。大学生网民群体既是网络的先行者和生力军,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他们在网络上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日益成为政府、社会和学界高度关注的热点。因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行为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人是环境的产物,既受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也会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着环境。网络的出现不仅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场域,同时也建构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新环境。由于网络的无中心、无权威、自由、匿名和身体缺场等特征,使得大学生网民能够更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即时、高效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便利,但是也容易引发网络聚众、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出现一些有违道德和法律的失范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不仅群居于现实社会,也群居于网络之中。大学生网民群体既是院系、班级、团组织等现实群体在网络的延伸和扩展,也可能是完全基于兴趣、爱好等自发结合而成的集合体。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一定的群体规范和凝聚力,但“群体的盲思”极易引起“网络群极化”效应,并且这种效应经常被网络放大,成为一只轻轻拍动翅膀就能带来北美飓风的蝴蝶。因此,必须对大学生网民群体高度重视,了解其网络互动的特点与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以避免出现大规模的网络聚众事件发生,带来社会的震荡与不稳定。基于上述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将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基本框架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简要地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思路、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本章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立论的基础,详细阐述了“现实的人”的存在形态是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出发点,人的本质理论是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理论基石,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归宿。然后梳理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关于“群己观”的主要内容、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个人与群体关系的思想论争,以此作为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思想资源和思想借鉴。第三章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基本范畴、现状与价值,本章详尽地论述了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描述了大学生网民群体的现状及其网上活动的主要特点,考察了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存在价值。第四章大学生网民群体的生成与发展,本章首先勾勒了大学生网民群体生成与发展的轨迹、发展的特点,然后论证了大学生网民群体生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原因,最后抽象概括出大学生网民群体生成与发展的基本机制。第五章大学生网民群体网络互动的场域与矛盾,本章指出网络互动是维系大学生网民群体持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详细分析了大学生网民群体网络互动的内涵、互动的结构以及互动的主要模式,通过网络跟踪观察、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概括出大学生网民群体网络互动中存在的问题。第六章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引导与规范,本章论证了大学生网民群体引导与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引导与规范的主体,提出了对大学生网民群体进行引导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引导的方式和策略,概括了对大学生网民群体进行规范的基本路径。从上述研究框架可以看出,第一章是本文研究的起点,第二章是本文立论的基础和研究的出发点,第三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论题能否立得起的关键所在,第四章是本文研究的难点,也是对论题的进一步展开,第五章则是在第三、四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所作的实证研究,它揭示出了大学生网民群体互动中的矛盾和问题,既是前几章的自然延续,也为第六章的写作埋下了伏笔,第六章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总之,本文基于从理论到实际、从抽象到具体、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逻辑,层层推进,剥丝抽茧,详细论证了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内涵与外延、功能与价值、生成与发展、现状与问题,最后进行归纳与概括,提出引导与规范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具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