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央将以更大的魄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报告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地规划了我国未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既注重发展经济这一物质基础,又强调思想的作用。阐释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协调发展。乡风文明是农村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建设和农民生活方式的重构;二是观念层面,包括农民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建设,农村民俗文化继承与创新;三是制度层面,包括完善农村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各地文化组织领导作用。物质层面建设是基础;观念层面建设是灵魂;制度层面建设是保障。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对农村新生活、新文化、新风尚的迫切追求。乡风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文明意识和科学精神显著增强,社会风气健康向上。乡风文明建设,旨在提高农民落后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变不良的思想、道德观念,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元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内涵、社会风尚和精神风貌。其本质是推进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实现农民“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相适应,乡风文明建设的外部环境、体制条件、社会基础与过去相比都有明显变化,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市场竞争使农民生存发展的压力剧增;受自身、社会等条件影响,城乡贫富差距引发农民社会心理波动,攀比、失衡、焦虑的情绪比较普遍,利益驱动下的背德违规现象大量出现;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混杂并存,导致农民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地方民俗中消极落后的糟粕有所反弹,腐蚀农民的身心。这些不仅破坏了农村经济秩序,还容易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因此,本研究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理论基础上,以观念层面即农民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建设与农村民俗文化建设为切入点重点展开研究。作者认为,只有真正解决好农民的思想问题,才能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扫清思想上的障碍。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才能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如果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清醒认识和积极作为,就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变革的新形势。在新的历史时期,乡风文明建设面临机遇,更面对挑战。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需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面发展要求,适应和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着十分繁重的新任务。针对当前我国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深入全面开展的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正确方向,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为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理论、实践意义,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介绍了研究动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对乡风文明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及继承性与创新性、主体性与实用性、先进性与多样性特点。阐述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即乡风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维护农村长治久安的保障。第三章列举中外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并从中得到理性借鉴。第四章介绍了我国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存在的问题有农村基础教育滞后,农民思想道德失范,农村民俗文化沦落。并从认识、经济和机制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第五章本研究将从各级政府—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主体、农村社会组织—乡风文明建设的辅助主体和新型农民—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三个角度出发,对我国当前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