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漠化是威胁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是当今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荒漠化不仅表现为植被结构和功能的退化,也伴随着土壤的退化。本研究采用植被数量分类方法和多元统计方法,通过对不同退化梯度油蒿沙地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特征的分析,筛选油蒿沙地荒漠化评价指标,并对油蒿沙地进行荒漠化评价。主要结论如下: (1) 油蒿群落占优势的科依次为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和藜科(Chenopodiaceae)。油蒿群落植物的生态-生活型特征明显,如地面芽植物最多;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占的比重最大;旱生植物占重要地位:沙生植物占优势等。采用TWINSPAN分类方法将油蒿群落划分为五种类型:油蒿+沙米(Agriophyllum pungens(Vahl)Link)群落:油蒿+虫实(Corispermum heptapotamicum Zlin)、沙米群落:油蒿+以沙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油蒿+杂类草、禾草群落;油蒿+以中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 (2) 油蒿个体生物量的分配特征为:地上生物量高于地下生物量,两者比值为2.19。油蒿个体生物量与植株冠面积、高度、体积和分枝数呈极显著相关性,在所建立的10个生物量估测模型中,综合变量二次回归模型效果较为理想: W=202.9+11.29C-0.0135C~2其中C为油蒿个体形态特征的综合变量,是油蒿个体体积和分枝数之积。 (3) 从流动沙地到半固定沙地再到固定沙地是油蒿沙地植被的正向演替过程,也是油蒿沙地植被的恢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群落结构渐趋复杂,群落盖度和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也呈增加趋势,土壤质地由中砂砾质向细砂砾质发展。 (4) 根据调整后的TWINSPAN分类结果将油蒿沙地划分为4个退化梯度:无植被生长的流动沙地为极重度荒漠化阶段,油蒿+沙米群落和油蒿+沙米、虫实群落为重度荒漠化阶段,油蒿+以沙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为中度荒漠化阶段,油蒿+杂类草、禾草群落和油蒿+以中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为轻度荒漠化阶段。 (5) 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筛选出土壤结皮盖度、Shannon-Weiner指数和群落盖度3个典型指标,以这3个指标对油蒿沙地的退化梯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判正率为8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