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党十八大、十九大的召开,我国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战略任务,其中包括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方面,在改革中逐渐将政府做不了的交给社会和市场,发挥家庭、社区、协会等自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力量,由此社会中的两大群体——社工与志工的合作就进入了这一视野,两工联动也由此产生。两工联动最早起源于上海和广东,两地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逐步发展出了产生于社工内部的“上海模式”和由政府支持发展的“广东模式”。反观北京的两工联动,北京的两工联动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所以本研究主要运用了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对北京各社工机构、志愿组织、专家学者等进行了深度访谈,着重了解了北京市“两工联动”的运行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度发掘北京市“两工”服务的困境和不足,进而提出相关建议。这对于提高北京市社工队伍建设,发展志愿工作,促进两工联动进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过本次调研发现,北京市“两工联动”的形式是多样并存的,分为以社工为主体的联动和以志工为主体的联动两种情况。以社工为主体的联动包括专业社会工作事务所、事业单位隶属部门两部分;以志工为主体的包括基金会以及在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志愿组织等,可见北京市两工联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发现在联动的过程中志愿者的角色主要是人力补充者、资源链接者、活动中介、部分活动设计的参与者、视角和智力上的补充者以及情感支持者;社工则是志愿者管理者、督导、资源链接者和协调者、专业服务提供者等。现阶段北京市的两工联动多出现于发展型的服务中,在治疗和矫正型的服务中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北京市的两工联动还存在许多困境,例如联动主体对于联动缺乏相应的认知、现阶段北京市社工的发展缺少相应的能力、缺乏联动的平台、政府相关制度不完善、现行的两工联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联动等,这些困境都阻碍着两工联动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些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北京两工联动提出了一些可操作化的建议,主要采用的是由建立或转换相关职能的部门进行统筹,在“联动”专项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建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联动方式,以此来弥补单一方式中的不足,从而促进两工联动的发展,帮助形成联动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