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为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艺术形式发展至今,不停在与其他艺术形式交融、结合。影视作为上世纪科技进步的产物,出现时间虽短,却大大拓展了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方式和途径。影视艺术的产生,是文学与电影、电视彼此包容的开始,也使文学和影视形成了密切的关系。文学作品于无形中成为了影视剧题材的重要来源,改编随之成为两者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文学与影视的商业化结合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未来研究的热点。文学作品的改编是全球性的话题,中外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相继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走进大众的视野。这不仅为影视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升了其质量,也使人们反过来对文学作品进行着再发掘和再创造。走红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女作家张爱玲及其作品,近二十年来在中国大陆掀起一波又一波此起彼伏的“张爱玲热”,至今仍未完全消退。“纸上电影”是文学评论家们对张爱玲小说的赞誉。她本人能将自己的独特感受用文字恰当地表达出来,且对色彩、音乐、服饰等都极其敏感,具有高人一等的品味。再加之其作品中大量的比喻、象征、联想、通感等手法的运用,使其作品细腻可感,具有极高的改编潜质。截至目前,对张爱玲作品的改编己包括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多种形式。本论文中涉及到的张氏作品,改编为电视剧的有《倾城之恋》、《半生缘》和《金锁记》,改编为电影的有《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色,戒》和《怨女》。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的改编,不仅没有把握住张爱玲作品的精髓,反而对其文本世界的自身风格进行了“消解”。如张氏作品中普遍存在的“苍凉”意味,改编而来的影视剧不仅将其解构,甚至还要画蛇添足般以大团圆式的结局来求得情感上的温馨体验。再如张爱玲作品中“破坏”的时代里的脆弱的人,都是残缺不全的个体,影视剧中却修正了人物的缺陷,并多安排人物在结尾时的幡然悔悟。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如果把这一切都置于传播学的视域下,将会得到与以往不同的解答。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概括文学传播和影视改编的现状,介绍张爱玲的传播热和改编热,并对张爱玲作品影视剧改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引出本论文。第二部分以张氏作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张爱玲作品与改编影视剧的对比分析,探究影视改编对张爱玲作品风格“消解”的具体表现。第三部分从传播媒介和传播环境,选择性接触和“使用与满足”以及编码和解码等方面深入分析影视剧改编对张爱玲的文学风格进行消解的原因。第四部分对论文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所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做出探讨。影视剧是文学的一种传播手段,文学经由二次创作并借助影视剧这一传播载体面向大众,在此过程中两者应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唯有使两者之间呈现一种积极的互动态势,才能更好地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此前提下,从传播学的立场出发,以张爱玲作品的影视剧改编为依托,探讨文本——传播——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文学文本与改编影视剧或其他艺术形式之间落差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论文希望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文学的发展与传播作出有益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