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芙美子是昭和时代的小说家,因自传体小说《放浪记》(1930年)出名步入文坛。抗日战争时期,林芙美子于1937年,作为《每日新闻》的特派员到南京考察,以女性的身份最先到达南京。1938年,林芙美子作为笔部队的一员,随军武汉攻略战,最先到达汉口。1942年,林芙美子应陆军报道部的临时征用,到南方(东南亚)考察。可以说,她的人生与战争密切相关。本论文选取以战争为素材的《战线》(1938年)、《北岸部队》(1939年)、《浮云》(1951年)三部作品,参考作家随笔《作家手记》及其他相关资料,试图阐明林芙美子战争体验的文学意义。以下是论文的构成。“绪论”中,简单地说明选择林芙美子文学的契机,以及论文的研究动机。序章介绍了林芙美子的生涯及其文学世界。尤其是对其战争体验进行说明。此外还论述了提出问题的过程,梳理了林芙美子和战争关系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一章以林芙美子的随军活动为中心,分“南京调查”、“笔部队和汉口从军”、“南方征用”三个部分来考察她的战争体验。第二章以基于在中国战场的体验创作的随军记《战线》和《北岸部队》为对象,从作为女性在战场经历的痛苦、对中国士兵、日本士兵以及战争的态度,明确战争时期林芙美子的战争观。同时也与石川达三的随军记《活着的士兵》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三章以南方体验为中心创作的小说《浮云》和基于疏散时期的体验创作的随笔《作家手记》这两部战后作品为对象,考察其中的反战思想。也探讨了文学界对林芙美子战争文学的批评。第四章通过对上述四部作品《战线》、《北岸部队》、《浮云》和《作家手记》进行横向比较,阐明林芙美子从战争体验中得到了什么、战争期间和战后林芙美子分别所持有的战争观、作为曾协助战争的文学家的战争责任。在“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对本论文的残留问题点以及今后的研究课题进行了说明。最后一部分是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