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芙美子文学中战争经历的意义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y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芙美子是昭和时代的小说家,因自传体小说《放浪记》(1930年)出名步入文坛。抗日战争时期,林芙美子于1937年,作为《每日新闻》的特派员到南京考察,以女性的身份最先到达南京。1938年,林芙美子作为笔部队的一员,随军武汉攻略战,最先到达汉口。1942年,林芙美子应陆军报道部的临时征用,到南方(东南亚)考察。可以说,她的人生与战争密切相关。本论文选取以战争为素材的《战线》(1938年)、《北岸部队》(1939年)、《浮云》(1951年)三部作品,参考作家随笔《作家手记》及其他相关资料,试图阐明林芙美子战争体验的文学意义。以下是论文的构成。“绪论”中,简单地说明选择林芙美子文学的契机,以及论文的研究动机。序章介绍了林芙美子的生涯及其文学世界。尤其是对其战争体验进行说明。此外还论述了提出问题的过程,梳理了林芙美子和战争关系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一章以林芙美子的随军活动为中心,分“南京调查”、“笔部队和汉口从军”、“南方征用”三个部分来考察她的战争体验。第二章以基于在中国战场的体验创作的随军记《战线》和《北岸部队》为对象,从作为女性在战场经历的痛苦、对中国士兵、日本士兵以及战争的态度,明确战争时期林芙美子的战争观。同时也与石川达三的随军记《活着的士兵》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三章以南方体验为中心创作的小说《浮云》和基于疏散时期的体验创作的随笔《作家手记》这两部战后作品为对象,考察其中的反战思想。也探讨了文学界对林芙美子战争文学的批评。第四章通过对上述四部作品《战线》、《北岸部队》、《浮云》和《作家手记》进行横向比较,阐明林芙美子从战争体验中得到了什么、战争期间和战后林芙美子分别所持有的战争观、作为曾协助战争的文学家的战争责任。在“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对本论文的残留问题点以及今后的研究课题进行了说明。最后一部分是参考文献。
其他文献
<正> 小尾寒羊(Small Tailed Han sheep)属肉裘兼用地方优良品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小尾寒羊产于山东省西南部,河南省东部和东北部,以及河北省南部、皖北和苏北一带。在山
清末中央政府丧失对新军的控制力,廷中央政府既不能坐视,也不宜急切集权中央,扩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就清末军事的改造而言,当时地方势力十分强大,对此清而应采取巧妙的策略,在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Lakoff和Johnson在其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理论。从此,隐喻研究摆脱了以文字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根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档案馆的广泛应用和复杂互动,大量档案的接收、管理和利用以电子档案形式存在,档案行业已经迎来大数据时代。同时,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持续保护技术也
【正】 清末新军,是清政府举办所谓“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作为清王朝的一支反动武装,在镇压人民民主革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方面,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推翻清王朝
<正>平时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文课堂教学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课堂失语"现象,值得关注。我们所说的"课堂失语"现象,并不是指失去语言能力,而是指学
要做好静电演示实验,一要消除导致实验失败的因素,提高实验成功率,二要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法并不断改进.
一湖北新军,是清朝末年编练新军的组成部分.它在镇压人民、维护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方面,确实起了作用.但是,这支军队的广大士兵,又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主力军.弄清湖北
“女排赢了!”北京时间8月21日上午11时20分许,郎平麾下的中国女排以荡气回肠的3比1拿下塞尔维亚,时隔12年再次登上了奥运会冠军的领奖台。$$这一刻,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都不约而
报纸
青蒿素是具有过氧化基团结构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青蒿素类药物主要包括双氢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等及其衍生物。青蒿素类药物不但有很好的抗疟作用,同时还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