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调控下纳/微给药系统差异性药物释放基础及实验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i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化医学是沟通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间的双向桥梁。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手术切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其中,化疗具有应用广泛,可全身性治疗、抑制肿瘤复发及转移等优点,是目前最常用的肿瘤临床治疗方法。肿瘤异质性、复杂的发病机制及多药耐药性是影响肿瘤化疗疗效的主要因素。联合给药可通过将多种药物同时递送到肿瘤作用靶点,发挥不同药物间协同增效作用。药物间不同作用靶点需要不同的药物释放行为,这就需要对双载药递送系统的药物释放行为进行时序性、差异性控制,以满足肿瘤临床治疗的需求。  体内发达的血管网络,为细胞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必需的养料和氧气,同时排出代谢废物。由于肿瘤快速的增殖能力,使得肿瘤组织里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而这些新生血管也为肿瘤的化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临床上,可将抗血管新生药物和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然而两类药物的释放行为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控。肿瘤新生血管的过度清除,一方面会影响抗肿瘤药物通过脉管网络进行肿瘤组织内部;另一方面会使肿瘤组织内部形成低氧微环境,诱导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过度表达,从而促进肿瘤转移、增加抗药性。因此,如何设计并制备满足临床需求的给药系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聚合物载体材料以多种形式构建成为给药系统,并影响药物的控制释放行为。本文结合介观分子动力学、肿瘤生物学、药剂学、材料学、力生物学等综合学科,借助现代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核壳双药纳米载体中,纳米药物释放过程进行模拟,为多药纳微给药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采用同轴静电电喷技术,设计并构建双载药核壳纳米粒,并对纳微层次药物间差异性、时序性释放过程进行研究;同时,基于肿瘤病灶组织分布的特点,在静态多细胞共培养模型基础上,设计并构建可加载剪切应力,基于肿瘤病灶组织血液流场微环境的药物体外评价模型,完善肿瘤化疗多药纳米粒的体外药效评价。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选择核壳双层纳米粒为载体模型,基于分子动力学(MD)基本理论,应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方法,理论分析药物分子释放的主要过程。研究发现:药物分子与载体聚合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力是影响药物分子释放的主要因素。由于药物分子与聚合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药物分子在模拟体系中有不同的行为,其中疏水药物分子和疏水聚合物分子可相互聚集成束,而亲水性药物分子则无规则分布于体系中。疏水性越强的聚合物分子对亲水药物包裹效果越好;对疏水药物,宜选择疏水性与药物相近的聚合物分子,从而避免药物突释。药物分子与聚合物分子数量比例也会影响药物释放。在多药载药系统中,亲水药物和疏水药物联合装载,可获得显著的差异性释放行为。核壳结构纳米粒中,不同的药物分子可分布于不同的物理位置,使得药物分子释放所经的路径及聚合物体系不同,造成了释放行为的差异。因此,在设计差异性载药纳米粒时,一方面可通过筛选不同的载体材料,通过不同的聚合物分子与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调控药物分子的释放;另一方面可通过改变药物的装载位置分布与装载量,实现药物间差异性释放行为。  以DPD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为指导,筛选疏水性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外壳聚合物材料,以疏水性聚己内酯(PCL)、亲水性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核心材料,设计并构建亲水核心-疏水外壳(PVP/PLGA)以及疏水核心-疏水外壳(PCL/PLGA)两类核壳纳米粒。应用同轴静电电喷技术,通过对芯壳流速比、电压和接收距离等电喷主要工艺进行优化,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外观形貌,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核壳双层结构,并对纳米粒的粒径分布进行检测。利用优化后的同轴静电电喷工艺参数,以罗丹明B(RhB)和萘普生(Nap)为亲水性和疏水性模型药物,设计单载药纳米粒、双载药核壳纳米粒,并通过调换药物装载位置、改变药物初始载药量,实验验证聚合物、药物分子种类及分子密度对载药纳米粒释药行为的影响。结果证实:药物与聚合物材料分子间的作用力是影响药物释放快慢的主要因素;筛选的PVP/PLGA和PCL/PLGA载药纳米粒,可实现药物差异性释放,与模型模拟结果一致。此外,所载药物分子量大小、与溶剂分子的相容性以及初始载药量也会影响药物释放。因此,可通过改变药物的装载位置、选择与药物分子亲和力相异的聚合物分子或改变药物初始载药量,调控不同药物释放行为,以实现药物间差异性释放控制。  肿瘤的血管新生与肿瘤的增殖与转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肿瘤新生血管为化疗药物的靶点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筛选以肿瘤新生血管为作用靶点的临床化疗药物康普瑞汀(CA4)、以及肿瘤细胞为靶点的盐酸阿霉素(Dox)为模型药物,将两种药物分别装载进PCL/PLGA、PVP/PLGA电喷颗粒的外壳和核心,两种载药纳米粒在体外均可以获得药物间差异性释放。为真实反映药物在体内传质过程,本文在传统的静态细胞共培养系统基础上,结合平行流动腔,设计并构建药物在体评价模型,以人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为模式细胞对载药纳米粒进行在体水平上药效学分析。载药纳米粒中CA4和Dox在72h内可以有效的抑制细胞增殖,载药纳米粒对细胞生长的抑制呈现时间-浓度依赖性。比较单细胞培养系统、静态细胞共培养系统和动态细胞共培养系统中载药纳米粒诱导细胞凋亡率发现:动态细胞共培养系统中,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且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肿瘤细胞中,HIF-1α和VEGF的蛋白量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低剪切力的加载有助于载药纳米粒穿过内皮细胞层,促进药物释放。PVP/PLGA纳米粒内化疗药物比PCL/PLGA纳米粒释放更早,药物释放量更大、细胞凋亡率更高、蛋白表达率更低。  对化疗药物从纳微载体中的释放过程和规律进行研究,寻求能同时装载多种化疗药物,具有靶向性、低毒性的新型纳微给药系统,并可获得满足临床需求的药物差异性、时序性释放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耗散粒子动力学理论,理论分析药物分子运动及释放主要过程,建立了微纳尺度药物分布及释放模型。该模型可预测药物释放行为,并为多药给药系统设计及构建提供理论指导。根据理论模型,筛选聚合物载体材料,利用优化后的同轴电喷技术工艺,制备差异性药物释放多药给药纳米粒,并通过对不同载体材料及载药量对纳米粒体外释药行为影响的研究,获得了调控药物间不同差异性释放行为的方法;同时,基于体内微环境,构建了模拟生理调节的细胞模型,进行双载药纳米粒药物差异性释放行为的研究,与传统静态模型相比,该模型可反映双载药纳米粒在血液流动状态下,药物的释放及传质过程,使药物的差异性释放特性更接近在体情况。
其他文献
工业领域内存在着大量的气液两相绕流柱体的现象,一定工况下形成交替脱落的旋涡,诱发柱体受到脉动升力的作用,由此产生的疲劳损伤大大缩短了工业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对两相绕流的
本文对密封间隙自动控制系统在国内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采用电感式传感器作为间隙测量的探头,因为它是整个间隙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系统运行的好坏,间隙传感器是关键。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已渗透到生活的细节方面,书吧文创产品便是向消费者展现艺术文化设计的一个窗口.其中,插画艺术作为一种设计的表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方式以其效率高、污染低的优点,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发展.中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日益提高的环保要求下,配合"西气东输"项目的建设及国外石
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是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的主要方法,是工程设计领域的一个强有力的计算工具,在几乎所有的工程设计领域发挥着
本文应用电化学阻抗谱 (EIS)研究了 90 7A钢在海水中受到阴极保护的同时 ,添加多元醇磷酸酯类缓蚀剂 ,其表面膜层变化的情况和缓蚀机理 ,对膜层在海水中浸泡的破损过程也进行
在文房用品领域中,文房刻铜艺术是十分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以墨盒以及镇纸为主,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最为珍贵的产物,具备极强的文化以及艺术研究价值.本文主要根据当前
刻铜工艺是古人传承下来的一种金属装饰技法,主要表现在某些艺术品上,具有完善、美化、传达作品内涵的功能,至今尚未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及艺术形式.在我国,从清末到民国时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自上个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以来,相变贮能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世界发达国家迅速崛起并得到不断发展,其研究和应用涉及材料科学、太阳能、工程热物理、空调和采暖及工业废热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