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迷信是思想上的非智信和行为上的偏执,具有实用性、功利性、散漫性、肤浅性、欺骗(自欺和他欺)性、准宗教性等特点。 特定的历史环境搭建了迷信充分表演的舞台。民国前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转型的动荡时代,政治腐败,军阀混战,灾荒连年,权威真空,教育落后,这为迷信泛滥提供了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传统迷信泛滥依旧,且代谢出新;国外传入的新式迷信灵学掀起了文化逆流。这一时期,迷信与政治进退暗合,与文化守旧一致,是社会进步的巨大阻力。在某种意义上,迷信是新旧势力的分水岭。从迷信破除的角度出发是认识民国前期思想历程和社会变迁的良好视角。 与迷信相关的人群可分为利用迷信者和盲目迷信者两个相对的阶层。从目的上看,利用迷信者以迷信来神道设教、骗钱敛财、招揽会众;盲目迷信者则以此祛灾祈福、崇德报功、预知祸福、藉神自卫。从对象上看,迷信对象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与现实利益无关的事物是很难进入到人们迷信的视野的。民国前期迷信的对象五花八门,林林总总,涉及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灵魂问题以灵学的面貌混淆视听,具有较大的迷惑性。从形式上看,有些迷信形式如求雨因天灾屡至而频繁,有些迷信形式如祀孔因人祸而出现反复,灵学是民国前期迷信形式的新成员。逐渐衰亡是民国前期迷信发展的一个总趋势。从特点上看,民国前期迷信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区域性。从影响上看,民国前期迷信不但浪费人力物力,破坏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引发社会冲突甚至政治倒退,阻碍社会变革,为愚昧专制张目;同时,迷信虽然具有一时的安抚与麻醉作用,但长远来看,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是虚伪、依赖与自私,丑化了国民性格,禁锢了社会智慧,是阻碍社会变革发展的深层痼疾之一。 近代以来,在国人向西方学习,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迷信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晚清先进人士对此未能充分认识。民国前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人重视思想革命对社会革命的重要影响,对迷信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对迷信的批判达到了一定的力度。政治批判、文化批判、风俗改良构成了民国前期迷信批判的三部曲。历史证明,革命是破除迷信最猛烈的风暴。政治批判,是随着民国前期革命势力的发展而渐次展开的,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等三个阶段对迷信的冲击尤为显著。但是,革命的暴风骤雨并不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的根本之道。文化批判和风俗改良是迷信批判深刻性所在。新文化运动本着为辛亥革命“补课”的目的,从“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的高度出发,对鬼神迷信和灵学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不足的是,这一时期迷信的政治批判和文化批判以及风俗改良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影响了迷信批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