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门罗的短篇小说,虽然篇幅不大,语言简练,但其对人物的心理构建自有其独特的方式,形成其小说心理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本文以门罗短篇小说集《逃离》为研究对象,以两个中译本为参照,研究作者对人物心理构建的意图特征是如何影响并制约译者对译文的阐释的,从而研究译文应如何更好地体现原文的风格特征。本文分为三章,主要探讨了门罗构建人物心理的三大方式及译者应有的相应的心理阐释。第一章关注人物心理折射对译文的制约。论述了人物心理折射与叙述视角的相互观照,以及心理折射与人物情感记忆重现之间的关联。要求译者关注人物心理折射视角,再对人物进行心理阐释及准确的形象刻画。第二章关注人物心理轨迹与译文的协调。探讨了人物对白中的心理线索与情感轨迹上的心理碎片。译者应通过文中的心理线索来译出人物话语背后的心理,应通过梳理人物情感轨迹上遗留的心理碎片,对小说中点评式话语做出正确阐释和协调,使译文的心理逻辑顺理成章。第三章关注人物心理独白与译文的平衡。分析了心理独白与语句的衔接,以及心理独白中的人物言辞风格。译者应考察时态及句法结构使心理独白在译文中得到完整呈现,避免漏译及误译。采用能表现人物心理情绪的用词及添加语气词等方式,使心理独白中人物的言辞风格得到体现,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理共鸣。本文认为,关注门罗如何进行心理构建,以及译者在译文中如何进行心理阐释,对于准确表现门罗小说的风格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今后门罗小说及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汉译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