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全省范围内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服务和信息管理,提高筛查的管理质量及整体管理水平。研究方法在原有新生儿疾病筛查系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升级、优化:将原有系统从C/S架构升级到B/S架构,将数据库系统从SqlServer升级到Oracle,并根据信息化管理需要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实现筛查信息录入—>实验室分析—>筛查结果查询—>异常通知回访的信息化管理,实现采血单位、区县管理中心、筛查中心之间的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新生儿疾病筛查跨部门、跨机构、跨地域的信息化管理,实现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组织与管理、质量控制、人员培训、宣传与健康教育,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享。研究结果通过十四年不断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系统的升级、开发,应用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系统后:1、数据集中存储在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提高了数据安全性,实现了采血单位、区县管理中心、筛查中心之间的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管理效率显著提高。2、将条形码技术应用到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中,以条码作为整个系统的身份识别码为新生儿建立筛查档案,将新生儿基本信息资料、检验结果、召回管理、治疗随访统一归档,并加强对阳性患儿长期的治疗和随访,各级机构、各类用户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查询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信息。3、采血单位采血登记、区县管理中心血片验收、筛查中心实验室血片检收每一环节都通过扫描条码,实现血片递送的物流全跟踪。4、建立全省统一标准:通过建立全省统一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系统,规范了全省新生儿疾病筛查内容和流程;极大的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工作效率,使筛查业务的流程和应用技术标准化,管理科学化。5、管理指标改善明显:筛查率从2003—2013年的92.84%上升到2014-2016年的99.40%;筛查阳性病例的召回率从2003—2013年的95.33%上升到2014-2016年的97.33%;血片不合格率从2003—2013年的0.33%下降到2014-2016年的0.13%;不合格的血片重新采血率从2003—2013年的98.62%上升到2014-2016年的99.99%;血片迟递率从2003—2013年的1.79%下降到2014-2016年的1.08%;筛查阳性病例的召回时间从2003—2013年的出生时间平均15天缩短到2014-2016年的平均3天;对确诊的患儿随访力度增加,对每位患儿的治疗进行动态了解和治疗效果评估。6、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原有各项需召回的通知需挂号信,现召回机构可从网上获得通知事项;原有标本不合格的需电话通知医疗保健机构,改为网上通报,节约大量的邮资和话费;原筛查信息需手工录入新生儿筛查登记本,现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无纸化管理,减少了纸张的浪费。7、社会效益显著提高:通过网站、短信、微信、支付宝等多种自主查询渠道,有效保证了新生儿家长的知情权,大大提高了社会对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认知度和满意度。8、丰富的查询统计功能,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省筛查中心制定政策,对下级单位考核提供数据支撑。结论应用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系统,极大的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工作效率,使筛查业务的流程和应用技术标准化,管理科学化,从而体现筛查服务快捷、准确、有序、全面的服务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