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来,乡村教育改革和研究一直在“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预设下致力于寻求现代化道路。对于该目标及背后的观念,改革者和研究者们深信不疑,很少反思。不过,社会理论对现代知识体系的反思,打破了其“天然”的合法性和普适性,为思考乡村教育改革和研究中的观念体系提供了理论视角。在此理论视角下,传统和现代教育观念并非处于“落后—进步”的线性发展之中,而是各具逻辑自主性的观念类型,乡村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过程只是现代教育观念凭借权力机制在乡村社会的嵌入和“再生产”。该文便基于底层乡村民众的立场,探究内含于传统和现代教育观念中的思维方式、现代教育观念在乡村的“再生产”机制及遭遇到的“重构”和“再解释”,以此展示底层视角下的乡村教育观念现代化历史图景。为深入理解这一历史图景的细节,该文采用历史的批判民族志,对苏北M村这一经历了现代教育观念“再生产”及不同教育观念碰撞的个案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田野研究。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对该村50多位乡村民众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得了丰富的访谈资料,同时收集了相关地方志、县镇教育政策文本和学校教育制度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访谈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整理、编码和分析,形成了论文的框架和结构。通过以上探索和分析发现,解放前乡村民众传统教育观念孕育于乡土生活之中,以“务实求验”为思维方式;与此不同,现代教育观念源于工业社会,其中内含有“理性”的思维方式。解放后,凭借着国家政治力量,现代教育观念“嵌入”乡村,并通过“知识—权力”运作机制实现了“再生产”。在此机制中,乡村学校占据着“枢纽”的位置,成为现代教育观念在乡村的“集散地”。它通过两种方式:“直接规训”和“间接规训”,向乡村民众传播现代教育观念。不过,现代教育观念的“再生产”并非“霸权式再生产”,而是一种“互动性再生产”。也即,作为地方文化的传统教育观念及其“务实求验”的思维方式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与现代教育观念这一超地方文化产生了不同形式的互动,以不同方式对其进行了“重构”。纵观这一互动史,它显露出三个明显的“断层”,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互动模式:传统主导型互动(1949—1978)、双向异质型互动(1978—1998)以及理性主导型互动(1998—至今)。其中,每一种互动模式都与此阶段人们的生活模式及教育在其中的地位表现出了“亲和性”,形塑了乡村民众教育观念体系的阶段性特征,也形成了现代教育观念在乡村的不同遭遇:“漂浮”、“分化”和“霸权”。所有这些既联结为现代教育观念的乡村遭遇史,更展现了底层视角下乡村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