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作为城市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之一的社区安全得到了城市公共管理部门、社科研究机构及公众广泛关注。地理学者意识到人们主观感受的安全是城市空间安全性的组成部分。本研究基于地点理论,分析典型城市社区的居民安全感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通过解释人作为空间主体的安全体验,深化空间安全视角的人-地关系理论认识,在实践上为城市社区安全治理提供可参考对策。 本研究在查阅、述评安全感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经典理论与其他学科调查主观认知的方法,以成都市经华南路社区为案例区,综合运用地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描述居民安全感的总体特征、空间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安全感的地点特征因子,运用定性研究方法探讨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其与社区发展的关联。首先明确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划定城市社区居民安全感的研究范畴。研究综述阶段,在阐述西方安全感研究常用角度的基础上,梳理了犯罪地理学的城市居民犯罪恐惧感研究传统,以及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安全感研究的特征。在理论基础研究阶段,阐述在本研究中充当认知图式的地点理论,接着介绍跨学科研究安全感借鉴的破窗理论、社会解组理论主要观点,提出前述理论综合运用的可能性。以经华南路社区为案例地展开调查的阶段,重在分析影响居民安全感形成、变化的地点因素及其与安全感的具体关系,利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案例社区地点因素对居民安全感的作用。在了解影响社区居民安全感的地点因素之后,通过访谈等方法分析充当主要解释变量的地点因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形成的空间-社会过程,理解影响因子与社区发展的关联。在问题对策研究阶段,在准确认识影响居民安全感的地点因素本质及其作用方式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城市社区的成功做法,从社区规划和管理视角的安全感提出符合社区实际的应对策略。通过以上调查分析过程,现影响社区居民安全感的五个地点特征因素:以住房为中心的社区物质环境、土地利用、居住密度、治安巡逻和邻里关系,它们通过地点的身份认同等机制影响居民安全感,提出优化社区物质环境、整理地块、规范巡逻、强化居民领域感的安全感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