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景区是旅游消费的吸引中心,是旅游活动发生最集中的场所。中国5A级旅游景区作为目前国内景区建设的最高标准,其空间分布对区域旅游业规模效益、旅游流时空格局等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中国5A级旅游景区的分布状况,揭示其空间结构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能为合理地评价并指导旅游业整体发展提供支持。本文首先初步分析旅游空间格局演化模式相关理论,探讨了旅游空间格局演化的阶段划分,并结合空间集聚理论、旅游需求理论、旅游心理学原理等探讨了资源、经济、交通三动力对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化的一般动力机制,构想了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的优化路径,指出优化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即是引导旅游景区向均衡阶段过渡的过程,理应从高级别旅游景区入手,引导高级别旅游区将规模效益转向扩散效益。在此基础上,借助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搭建的中国旅游景区数据库平台,从时空结合的视角,利用面板数据,采用地理数学方法中的空间分析手段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从全国范围、省际、非行政单元等尺度研究中国5A级旅游景区的宏观地域分异。研究表明:从全国来看,中国5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类型始终为凝聚型,7年来,中国5A级旅游景区的平均中心一直位于中部,景区数量在东西方向上差距更大,东部多西部少,而南北方向间分布更均衡;从省域看,5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集聚程度与时俱进。全国有江苏、浙江、广东、湖北、云南等14个省份景区数量和增长速率均表现突出,属强成长型;从非行政单元看,中国5A级旅游景区密度分布的总体格局始终呈现为东部高西部低,沿海高内陆低。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两大高密度区。对空间格局形成机理的剖析还进一步发现,旅游资源、经济水平和交通条件三大要素对中国5A级旅游景区发展的空间布局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最后比较分析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与三大要素的匹配关系,发现当前中国5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基本合理。并针对中国5A级旅游景区与三大要素的典型空间匹配关系探讨了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的优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