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崔曙海是1920年代朝鲜文坛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1920年代朝鲜新倾向派文学的旗帜性人物,他的“体验文学”在当时可谓“一枝独秀”。他以自身的生命体验诠释着文学的魅力。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的经历,但对于崔曙海而言,1918年~1923年的短暂的中国体验成为他之后文学创作无穷无尽的“母体”,特别是他的早期文学,虽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语言描写上谈不上精致,但其文中流露的朴素,真实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作为朝鲜无产阶级文学“胚胎”的新倾向派文学,是划时代的产物。如果说3.1运动的失败标志着以李光洙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文学的衰败,那么新倾向派文学就是其批判与发展。资产阶级启蒙文学以民族的视角来审视社会现实,与之相反新倾向派文学以阶级的视角来审视社会现实,但两者并非是决裂的,相反,在深层次上,两者是“藕断丝连”的关系,这同时也是新倾向派文学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胚胎”的不彻底性的表现。金基镇的“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是被压迫的阶级”,朴英熙的“白衣的无产者”等观点,都体现着这种模糊性,即未对民族内部的差异性进行科学,理性的判断而全部以民族的名义囊括其中。这样的判断,除了作家个人对于社会主义理论修养,以及理解的不足以外,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帝的侵略具有民族以及阶级压迫的双重性,对于朝鲜民众而言,显然民族解放是首要任务,所以无论是资产阶级启蒙文学还是新倾向派文学,其深层次上都与“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到崔曙海的早期文学,往往都会想到阶级问题,其早期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都带有阶级色彩,但相反,我们也应该客观地审视其中的民族问题。崔曙海早期文学中的主人公的行为,不仅有受压迫的弱小农民的反抗,而且还有受歧视异民族的呐喊。本文在大量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学界以往倾向于从民族或者阶级问题研究的单向性,采取并行研究的方法,以探究崔曙海早期文学中的民族性与阶级性的区别以及联系。本文由三章构成。第一章是绪论,由提出问题,研究范围,方法构成。第二章为本论,由两大节,六小节构成。第一大节由两小节构成,分别叙述了崔曙海的一生,崔曙海移居中国的动机以及其在中国时期的生活;第二大节由四小节构成,分别对崔曙海中国题材作品中体现的矛盾样态,崔曙海中国题材作品中的阶级问题与民族问题的交叉现象以及其原因,崔曙海中国题材作品中的主人公加入独立运动行为,以及崔曙海中国题材作品《红焰》的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为结论,综述了如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