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中国题材的日本文学中北京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因为,在日本占领北京的8年间,来北京的日本人除了日本军人之外,还有大量向往“殖民地自由”而响应政府的号召移居到北京的日本民众。中薗英助便是其中之一。为了到北京游学,中薗英助1937年辗转长春最后经由华北军民返迁收容所于1946年返迁回国。这将近九年的时间是在抗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的北京度过的。所以想要具体研究中薗英助的小说世界,有必要考察他度过了青春时代的战时北京体验。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以《深夜鸣金》和《在北京饭店旧馆》为中心,具体探讨了他的北京体验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本稿分为六个部分。序章部分,在第1节和第2节中具体记述本稿研究的动机,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并对先行研究进行分析。在总结先行研究问题点以及不足的基础上对作家的经历作简单介绍,并且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分类归纳。第1章的部分主要是记述中薗英助的北京体验及其背景。主要以董鲁安的作品《人鬼杂居的北平》为参考对日军占领下的北京情况进行概括,同时总结中薗英助将近九年的东北以及北京体验的情况。第2章以《深夜鸣金》为中心,论述了中薗英助的彷徨体验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作为旁观者以及认知者的中薗英助通过与各种各样人物的交往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国家的理想——“东亚共荣圈”的虚假性,同时彷徨于在“虚假北京”这一空间中呼吸着同样空气的占领者与被占领者之间友情的可能性。中薗英助的彷徨体验作为他文学创作的机缘,促使他在事实与虚构之间几十回,几百回不断地书写着陆柏年这个中国青年。第3章以《在北京饭店旧馆》为中心,论述了中薗英助的丧失体验与文学创作的关系。1987年得到再访机会的中薗英助,重回北京时所体验到的是失去故乡的丧失感。并且不得不面对自己不是“老北京人”,而是“伪北京人”的这一事实。这样的丧失体验成为了中薗的创作源泉,为了留住“精神的故乡”,他不停地创作以古都北京为主题的小说。第4章综合分析了中薗英助的中国东北体验以及北京体验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中薗于东北及北京的彷徨体验可以说正如他做完手术后留下的伤疤一样,在他的灵魂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再访北京的丧失体验则成为了失去故乡的中薗英助为了留住精神的故乡而不停地书写古都北京的原动力。中薗的北京体验不仅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他反战思想的根基。不同于其他北京题材的文学创作,既不是“特派员”也不是“从军作家”,作为呼吁政府响应来到北京的中薗英助通过对北京的书写,揭露了日本政府表面“超国家主义”实际“超利己主义”的真面目,强烈地批判了日本军国主义在北京的种种行径。同时将自己的北京体验归结为自己的“原罪”,居于承担战争责任的立场,坚持自己战后文学的出发点不与日本文学报国会相关联。中薗英助的小说,虽然对战争有所批判,并且进行了反省,但他的作品没有关注到那些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中国民众的苦难。并且他所表述的“乡愁”缺乏自我反省以及悔恨。可以说这是他北京题材文学创作的局限性。本文论述了中薗英助的北京体验与北京题材文学创作的关系,但仅仅着眼于《深夜鸣金》与《在北京饭店旧馆》两部作品,因而还有很大的不足。今后笔者会在努力翻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中薗英助的作品,并且探讨其小说中所构建的古都北京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