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数亿的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但是仍然有几千万的农村贫困人口,中国的扶贫任务依然艰巨,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的发展,最终要达到一个共同富裕的标准,从当前来看,我们离这个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扶贫工作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几十年,取得了很大成就,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农村生活水平、医疗、教育、交通等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资源特色不一、文化水平不齐等多方面的原因,以前的扶贫工作存在扶贫政策粗放,扶贫资金分散,扶贫项目定位不准等问题,导致依然有几千万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农村的扶贫工作也存在最需要得到帮扶的贫困户得不到帮助的问题。2013年习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6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望。精准扶贫是相对于以前的粗放式扶贫而言的,目的是彻底消除我国的贫困人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我国的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的精准扶贫中,如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长期有效准确地建立各自的产业扶贫方式是我们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江西省吉安县为例,对其采用的产业精准扶贫进行了深入研究,全面阐述该县产业扶贫的方式方法和取得的已有效果,重点讨论了“基地”扶贫模式和“贫困户自我发展”扶贫模式两种模式,针对产业扶贫缺乏长效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在产业项目选择、加强政府服务职能和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三个方面来优化提高产业扶贫的长效性的方法。该研究对当前的产业精准扶贫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各地如何优化产业扶贫的长效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