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裂、酸化作业已成为我国油气田增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压裂作业和酸化作业中产生的返排液和作业完成之后剩余的工作液被称为作业废液。作业废液具有成分复杂、废液量大、处理难度大、对环境危害大等特点。对其处理后回注地层,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节约水资源的一种方式。但因处理后作业废液的有机物含量依然较高、COD值高,回注时会因有机物在储层表面的吸附、离子反应等,对储层造成一定伤害,建立处理后作业废液回注的可行性评价程序、提出回注时的污水水质指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结垢量测定、黏土膨胀性质测定、注入后对岩心渗透率的影响等,对处理后作业废液的回注可行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建立了处理后作业废液回注评价程序,提出了合适的回注水质指标。采用《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SY/T 5329-2012)对预处理后的作业废液进行了水质分析,采用黏土膨胀实验并以煤油作为参比,评价了处理后作业废液引起黏土膨胀的性质;通过结垢量测定与垢型分析,获得了处理后作业废液与地层水的配伍性结果;应用岩心驱替实验,获得了不同水质(悬浮物含量、含油量)对储层的伤害率,并在上述试验基础上确定了处理后作业废液回注储层的水质指标。黏土膨胀实验表明,处理后作业废液与煤油溶液相比,膨胀率低于150%,处理后作业废液回注储层不会引起黏土过度的水化膨胀;通过回注水质结垢性质实验,确定了处理后作业废液在地层条件下,结垢量均小于10mg/L;处理后作业废液与地层水混合体积比9:1时,结垢量低于20mg/L,配伍性良好,也不会出现结垢现象,回注效果较好;当含油量、悬浮物含量低于6.0mg/L时,对渗透率为8mD以上的储层,注入体积为20PV时,储层伤害率低于20%;处理后酸化废液矿化度过高,回注效果较差,需与清水混合后回注。综合以上实验结果,结合现行油田回注水水质标准,提出了压裂废液回注推荐水质指标为:含油量、悬浮物含量低于6.0mg/L,混合水结垢量低于80mg/L,回注水黏土膨胀率低于150%。建立的作业废液回注评价程序为:处理后作业废液回注水质指标分析→处理后作业废液与地层水混合后的稳定性评价→处理后作业废液水质对黏土膨胀率的影响评价→处理后作业废液水质对储层伤害率的影响评价→处理后作业废液对不同渗透率储层的伤害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