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养老保障制度也在发生变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计划经济时代,农民主要依靠集体养老,养老的供给和需求是基本平衡的,同时由于人们本身对养老并不存在过高的要求,因此农村养老不存在什么问题。改革开放后,由于集体经济的解散,养老的责任又重新回到了家庭层面。然而我国社会的老龄化,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城市化、市场化及文化多元化,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家庭结构变化,土地保障弱化等给家庭养老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农村养老问题日益严峻。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农村养老问题,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经过上世纪90年代不太成功的实践后,总结经验教训,又在21世纪出提出建立新型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计划,以应对新时期的农村养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了解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分析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探讨影响农村居民养老态度的微观因素,无疑有助于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困境,找到问题的对策。
总结现有相关文献内容,我们发现农村居民养老态度及意愿的影响因素可归结为社会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认知因素三大类。由于本文侧重于研究社会资本和市场化对农村居民养老意愿的影响,因此进一步总结了社会资本和市场化方面的文献。社会资本是指个人通过人际关系网络或是人作为社会团体或者组织成员来摄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利,互动、信任、互惠和规范是其核心维度。现有文献表明信任降低了交易成本,互动产生群体示范效应,互惠产生“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通过规范产生调节效应,进而对决策产生影响效应。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与市场化两者的作用既是相互补充的,也是相互替代的。
本文以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中浙江省10个城市、31个村庄、621个农村个体在2008年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使用多元离散选择模型(MNL),从实证角度系统分析家庭层面的社会资本、市场化程度对我国农村居民养老意愿选择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社会资本中的互惠有利于农民选择传统的家庭养老,社会资本中的社会互动有利于促使农民选择社会养老。市场化本身会使农民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同时会促使农民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另外本文也进一步验证了社会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养老意愿选择的影响程度。
最后,文章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