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课程改革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沿革重新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充分发掘不同历史阶段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成效,为新时代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以新中国以来国家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梳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教学计划、教材与教材的发展脉络,探索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规律,系统梳理新中国以来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全景,归纳和总结不同历史阶段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问题。研究认为:新中国初期(1949—1957)在“革命根据地教育经验”、“苏联经验”的指导下,结合旧学校体育教育的部分内容,通过批判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体育思想课程,引进了苏联体育教育的思想,逐渐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性质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期(1958—1965)在反思和纠正学习苏联体育课程模式中逐渐摆脱教条主义的倾向,建立了与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适应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道路,但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体育大跃进使得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出现了偏差和失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在极左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体育课程改革违背了客观发展的规律,成为服务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进程遭到阻碍和破坏;历史转变时期(1977—1982)在伴随拨乱反正工作全面开展的同时,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逐渐得到恢复,纠正了“以劳带体”、“以军带体”的错误思想,不同地区中小学体育课的无序状态逐渐走向了正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1983—1992)在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的助推下,“三个为主”的学校体育思想得以确立,《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更是为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给予整体性的规划,这一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结构得到优化,为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世纪之交以来(1993—2001)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下,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不断提出,在“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主的学校体育思想指导下,中小学体育课程呈纵深发展态势;新世纪以来(2002——至今)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在教育思想、课程理念和教师教的行为及学生学的行为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深入人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理念得到认同,“三维目标”得到广泛实施。根据新中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特征建议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科学定位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主要关注中小学体育课程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从统一、具体向多样、开放转变,从科学主义走向人文主义,从单一教学方式走向多样教学方式;完善丰富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理念,注重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组织开展体育训练与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氛围,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科学谋划中小学体育课程设计思路,以提升中小学体质健康水平为导向优化体育课程内容,以符合青少年动作发展为要求设计体育课程类型,建设基于动作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