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龙镇红灯记文化旅游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实践项目出发,针对实践项目中遇到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实际问题,应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历史研究、演绎归纳和实例例证等方法,对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现代旅游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就如何来认识这些无形的文化景观资源,又如何来展现这种无形的文化景观,以及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又如何来规划设计非物质文化景观等具体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初步构建了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现代旅游规划设计的普遍性理论框架与方法模式,以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景观营造的理论基础。全部内容共分以下几个部分:1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探讨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相关概念,以及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及特征,归纳总结非物质文化景观载体的特征与类型,分析非物质文化景观与景观载体的关系,最后对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的分类进行探究。2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旅游需求开发、规划导引研究,简要介绍了需要基础理论中的均衡论、积累论和需要层次理论,提出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消费需求的开发是由挖掘欲望、引导需要再到实现需求逐步进行的过程,从而满足现代人的旅游需求,归纳分析了不同需求层次的非物质文化景观现代旅游规划的内容、特征及要点、原则。3在实践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符号学理论,进一步探寻具有普遍意义的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现代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指导与方法模式,即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现在旅游规划设计是针对旅游的需要,在非物质文化内容通过对象化与内化过程,将其内容或精神加载到某一具体的景观载体基础上,再通过科学规划与有计划的安排将这一非物质文化景观加以强化与凸显,并集中展现给旅游者,游客则通过旅游的体验,在对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旅游体验过程中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并从景观载体中重新体验读取而获得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的意义和精神,从而达到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的目的和意义。这一过程可以表达为:非物质文化内容(精神与意义)——对象化与内化(加载)——非物质文化景观(载体)——集中展现设计(读取)——游客(人)——感受(情感体验)——非物质的精神境界。基于这一理论认识,论文从非物质文化内容的加载,非物质文化景观的集中展现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体验三个层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4实例部分,以龙镇红灯记文化旅游区旅游规划设计为实践研究,在分析、总结红灯记文化旅游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和社会经济概况的基础上,进行红灯记文化旅游区开发的SWOT分析,最后结合旅游区内的现状旅游资源,运用前述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现代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模式,进行文化旅游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实践。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对“非物质文化景观”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界定,阐述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特性与类型,并明晰了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的分类体系;(2)从景观消费需要的实质与层次两方面为现代旅游需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消费之间建立了理论联系,并从挖掘欲望、引导需要和实践需求三个层次上为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归纳分析具体的操作方法;(3)构建了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现代旅游规划设计“从精神到物质再到精神”的三角形理论与旅游意境流规划设计的方法模式,为保护、传承地方文脉与民族文化的延续与拓展、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