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量急剧增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在我国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估计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大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有多种致病因素,其中以血管壁受损及慢性炎症致血管硬化及管腔狭窄为主要致病因素。因此,寻找与这些致病因素相关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有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风险及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大量研究显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血管病变的始动因素。内皮细胞在活化、损伤和(或)凋亡时,会释放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EMP有促凝、促炎症和改变血管功能的作用。在一些病理过程中,EMP的数量会显著增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状态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是评价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指标,可作为预测、评估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指标。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疾病,其中动脉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炎症学说认为是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启动了AS的炎症反应。OX-LDL通过调节核转录因子(NF-κB)的转录调控来诱导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因此,NF-κB的活化是AS炎症病变的中心环节,它也可能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Diabetes Atherosclerosis, DAS)形成并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64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EMP水平、ELISA检测NF-κB水平及超声测定IMT值,同时收集相关临床指标,采用多因素LR 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动脉硬化组年龄较高、糖尿病病程较长(P<0.01);动脉硬化组EMP、NF-κB、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BMI)水平较无动脉硬化组升高(P<0.05)。单因素LR Logistic回归分析示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EMP、NF-κB、LDL-c、BM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R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MP、NF-κB、BMI是动脉硬化独立危险因素(EMP OR=1.788 P=0.010,NF-κB OR=1.064 P=0.035,BMI OR=2.204 P=0.023)。 综上所述,EMP、NF-κB、BMI与IMT相关,为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可用于预测、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风险。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型糖尿病患者BMI每增加1 Kg/m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相对危险度增加1.204;EMP水平每增加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相对危险度为0.788;NF-κB每增加1ng/L,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相对危险度为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