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空间形态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城市空间形态的不可持续性逐渐显现,同时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形态的在结构和尺度上的“宜人性”提出均新要求。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要素之间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愈加凸显。本文以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为视角,运用空间句法理论,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合肥市城市空间形态组织的构成关系,分析合肥市城市空间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初步评价了合肥市城市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特征,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特征提出了合肥市城市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和建议。论文首先梳理了当前与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基本概念、发展模式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并回顾了合肥市历史各个时期城市形态发演变过程,然后通过空间句法理论,运用Depth Map软件和SPSS软件分别以合肥市1994年、2004年和2014年三个年份为节点,对合肥市历史和现状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可持续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合肥市在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过程中并未能实现在空间层面全面优化发展,导致其城市形态整体上呈现一定的不可持续特征。另一方面以“141”远景规划中确立的未来合肥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可持续性特征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合肥远景规划的城市空间形态仅在部分指标上有所提升,但整体上仍然呈现不可持续的特征。通过对前面现状演变及未来规划两个层面综合分析,初步判断出老城区和滨湖新区在合肥市形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滨湖新区和老城区自身在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也要优于其他城市组团。最后结合历史演变和远景规划中合肥市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特征,总结了合肥市空间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五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调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