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聚维酮碘(PVP-I)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对大鼠术后肠粘连模型的肠粘连程度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5)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清洁级SD大鼠8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8)、模型对照组(n=32,按1、3、5、7日4个时间点平均分配)、PVP-I组(n=8)、丹参多酚酸盐组(n=8)及PVP-I联合丹参多酚酸盐组(n=32,分配方法同模型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按照Hugh等改良肠粘连造模法制备成肠粘连模型。关腹缝合最后一针时给药,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腹腔内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4ml/kg,治疗组即PVP-I组、丹参组及联合用药组分别腹腔注射浓度为0.625%(根据前期实验经验得出此浓度效果较好)的PVP-I溶液4ml/kg、丹参多酚酸盐溶液10.9mg/kg及以上浓度的PVP-I溶液4ml/kg与丹参多酚酸盐溶液10.9mg/kg的混合溶液。并于术后第1日开始连续注射7日,1次/日。模型对照组与联合用药组分别于术后第1、3、5、7日,其余各组分别于术后第7日在麻醉状态下行U形切口开腹,按Nair分级标准,肉眼观察并评估各组大鼠术后粘连分级情况;立即下腔静脉取血、抗凝、离心取血清后超低温保存,留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标本中TNF-α及IL-6浓度;于大鼠肠粘连最显著处取大小约1.0cm×1.0cm×0.5cm盲肠与腹壁粘连组织,置于10%的中性甲醛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结果1.肠粘连情况:模型对照组粘连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丹参组和联合用药组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PVP-I组低于模型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肠粘连程度低于PVP-I组和丹参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7日血清TNF-α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VP-I组、丹参组及联合用药组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PVP-I组与联合用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组与联合用药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第7日血清IL-6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VP-I组、丹参组及联合用药组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 PVP-I组与联合用药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丹参组与联合用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各时间点大鼠血清TNF-a的动态变化:模型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从术后第1日开始逐渐增高,在术后第7日达到最高;联合用药组TNF-α水平在术后第5日达到最高,第7日有所下降。两组各个时间点相应比较,在第5、7日2个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P<0.01);5.术后各时间点大鼠血清IL-6的动态变化:模型对照组血清IL-6水平从术后第1日开始逐渐增高,在术后第7日达到最高;联合用药组IL-6水平在术后第7日达到最高。两组各个时间点相应比较,在第3、5、7日3个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6.光镜下观察模型对照组和各治疗组病理切片,结果显示PVP-I组、丹参组及联合用药组肠粘连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所减少。结论细胞因子TNF-α、IL-6在肠粘连的形成中发挥一定作用;PVP-I、丹参多酚酸盐及PVP-I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均能减轻术后肠粘连的程度,并降低TNF-α及IL-6的表达水平,且联合用药组效果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