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絮凝剂是由微生物产生的一类生物大分子物质,具有一定的絮凝活性,能使液体中难沉降的固体悬浮颗粒聚凝,加速沉降以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而且较之传统的无机絮凝剂和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具有安全、无毒、易降解、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因而备受关注,成为国内外絮凝剂研制开发的热点之一。本研究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两株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絮凝率>90%)的菌株F1和F7。通过对这两株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研究,以及16S rDNA序列测定判断菌株F1和F7分别与克雷伯氏菌属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和芽孢杆菌属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亲缘关系最近。在发酵培养基中培养,菌株F1和F7在12h进入指数生长期,分别于24h和48h进入稳定期。絮凝剂MBF1和MBF7在12h后开始生成,但是合成的量比较少,絮凝剂产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在稳定期内大量合成,到24h和48h时絮凝剂产量达到最高,之后进入平稳期,合成量不再提高,而且延长培养时间未发现所产生的生物絮凝剂被作为碳源利用,这种特性有利于终产物的积累。在菌体培养过程中发现,絮凝活性与菌生长量呈正相关,且絮凝剂主要分布在发酵液中,仅有少量附着在细胞表面,说明絮凝剂是由菌株F1和F7在细胞内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胞外絮凝剂。采用乙醇沉淀的方法,从发酵培养液中提取了絮凝剂MBF1和MBF7。经过元素分析、糖的呈色反应、紫外光谱测定等方法,证实絮凝剂MBF1为多糖和核酸类物质,MBF7为多糖类物质,其中性糖含量分别为76.88%和99.50%。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确知两种絮凝剂中均含有-OH、-COOH等官能团,产生属于多糖的特征吸收峰。动物急毒性试验表明该絮凝剂无急毒性反应,在给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了培养条件对F1和F7生长及絮凝剂产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发现:以3%葡萄糖为碳源,1‰蛋白胨为氮源,发酵培养基中其他无机盐成分保持不变,培养基起始pH为7.0,28℃120r/min摇床培养3d后,菌株F1生长良好且MBF1产量达到最高,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4.9%;以1%蔗糖为碳源,1‰酵母膏为氮源,发酵培养基中其他无机盐成分保持不变,培养基起始pH为7.0,28℃120r/min摇床培养3d后,菌株F7生长良好且MBF7产量达到最高,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1.1%。试验结果表明,改变菌株F1和F7的培养条件,能显著地提高其絮凝剂产率。应用菌株F1和F7发酵培养液对印染废水进行脱色除浊处理,在探索得到最优絮凝条件下,脱色率分别达到75%和95%,浊度去除率分别达到60%和90%,CODCr去除率为15.6%和42.1%;考察了MBF1粗产物对长江原水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对长江原水处理中絮凝剂MBF1用量为40mg·L-1时,长江原水浊度和CODCr从处理前的56.2NTU(国际通用散射浊度单位,表示仪器在与入射光成90°角的方向上测量散射光强度)和42.67mg·L-1下降到0.6NTU和13.47mg·L-1去除率可达到99.0%和68.4%,处理后水两指标达到饮用水标准。同时,比较了生物絮凝剂MBF1与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等化学絮凝剂对长江原水浊度的处理效果,结果发现MBF1具有用量更少(40mg·L-1),适应性广(pHl~10),温度0~45℃条件下都有较好处理效果,且对搅拌程序无特殊要求)及处理效果好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