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与目的:抑郁是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最常见的非运动性症状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脑网络中心度分析为探索抑郁性ET患者的脑神经网络机制提供了最有前途的方法。方法:采用脑网络中心度分析、体素图像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辅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抑郁是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最常见的非运动性症状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脑网络中心度分析为探索抑郁性ET患者的脑神经网络机制提供了最有前途的方法。方法:采用脑网络中心度分析、体素图像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辅以基于种子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对41例抑郁性ET患者、41例非抑郁性ET患者和41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s)进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以揭示抑郁性ET患者全脑功能连接的体素水平变化。结果:与HCs相比,抑郁性ET患者和非抑郁性ET患者有相似的脑网络中心度异常,主要分布在小脑、运动和辅助运动皮质、岛叶皮质、默认模式网络和前额叶回。与非抑郁性ET患者相比,抑郁性ET患者在右前额叶中回、左前额叶上回、双侧前扣带回皮质、楔前叶、小脑小叶VI区和小脑脚1区出现脑网络中心度异常。右前额叶中回脑网络中心度异常与临床抑郁症严重程度相关,对右前额叶中回辅以基于种子的功能连接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双侧前扣带回皮质、楔前叶和小脑脚1区的功能连接改变。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ET伴发抑郁患者存在广泛的脑区功能障碍,其中右前额中回、双侧前扣带回和小脑可能是抑郁性ET的发病机制中枢。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胶原蛋白Ⅵ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COL6-CMD)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基因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胶原蛋白Ⅵ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型,分析基因突变位点保守性,采用生物信息预测工具预测其致病性,进一步对蛋白质进行同源建模,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的变化。结果:1.共收集8例胶原蛋白Ⅵ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患儿,男性2例,
目的通过研究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分别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甲状腺腺瘤(Thyroid adenoma,TA)和单纯PTC共4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复发风险以提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认识。方法选取PTC患者657例,对比单纯PTC(
背景:从Gagner等人于1994年报道世界首例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至今,LPD逐渐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并被广泛接受。切割闭合吻合器具有简化手术步骤及操作方便等优势;然而,使用吻合器行胃肠吻合术(GA)后胃肠出血的发生率仍然很高。方法:连续收集139例采用Whipple方法行LP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使用切割闭合吻合器完成胃肠吻合(SA)后采用加强缝合法(n=68,R法)和非加强缝合法
目的:本研究拟在探讨氢吗啡酮作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镇痛药物,术后的镇痛疗效与安全性。为氢吗啡酮将来应用于儿童术后镇痛镇静方案提供合适的用药参考剂量。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以从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先天性心脏病ASAⅡ-Ⅳ级术后入住PICU的157例患者,将患儿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五组,氢吗啡酮低剂量H1,30例):氢吗啡酮持续静脉输注剂量为2≤H1<
目的: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前列腺癌的确切发病机制仍然是一个迫切关注的问题,确定其分子机制对于促进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特别是当这种疾病最终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时,治疗效果并不非常理想。因此,深入了解前列腺癌发生的机制,开发针对去势抵抗前列腺癌的新型治疗药物,对于治疗和预防这种晚期恶性肿瘤是非常必要的。天然产物因其潜在的肿瘤选择性和低细胞毒性而作为抗癌剂在癌症发展管
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危急重症,其死亡率可高达50%,而且超过50%的幸存者长期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由此足见其危害之大。而既往研究已证实,脑血管痉挛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是引起SAH后脑损伤的主要原因。脑血管痉挛的病理机制众多,但血管平滑肌的强烈收缩是导致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原因。而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VSMCPC)与血管平滑肌
目的:调查从不孕不育患者泌尿生殖道分离的解脲脲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探索拓扑异构酶基因中氟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氨基酸突变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2年1月就诊的不孕不育患者泌尿生殖道分离培养的解脲脲原体菌株,采用16Sr RNA测序进行确认,运用UU295和UUR10_0588两个保守基因将菌株区分为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R)
目的:探讨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6)p.Gly743Arg和p.Glu1389Lys双突变与心脏表型的关系。方法:从2015至2020年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52例无血缘关系的心肌病患者中筛选出携带MYH6基因p.Gly743Arg和p.Glu1389Lys双突变患者。二代全外显子测序检测技术对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基因检测,并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基因组DNA进行Sanger测序验证。通过心
目的:探究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中血清元素水平的变化情况,为CHD的防治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94例CHD患者及同期于门诊就诊且完成身体检查94例健康成年人的临床资料、氧化指数及血清元素数据,并对CHD患者进行冠状动脉疾病的严重程度(Gensini评分)。依据有无CHD,将入选人群分
目的应用超声分别评估新生儿、未育育龄期女性以及产妇的腹直肌间距(Inter-rectus Distance,IRD),探讨腹直肌间距的先天情况、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协助临床诊治产后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参与腹直肌超声检查的50名新生儿、50名未育育龄期女性及457名腹直肌分离的产妇进行研究。同时收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