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ALI/ARDS的相关性研究已经持续了很多年,然而ALI/ARDS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建立更为完善的动物模型是阐明其发病机制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主要取决于具体的给药方式。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内毒素气管滴入法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材料与方法本项研究以小鼠作为实验动物,以脂多糖作为刺激物,以不同气管滴注方法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模型作为研究靶点,对非暴露式和暴露式气管滴注方法进行比较性研究。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on-exposed组和Exposed组的总蛋白、ALP和LDH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Non-exposed组相比,Exposed组总蛋白、ALP和LDH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Non-exposed组和Exposed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与Control组相比明显增加;Exposed组BALF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与Non-exposed组相比显著增多。Non-exposed组和Exposed组肺W/D比值明显高于Control组;Exposed组W/D比值与Non-exposed组相比明显升高( P均<0.05)。Non-exposed组主要表现为肺间质水肿,肺泡隔增厚,肺泡结构破坏,间质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Exposed组主要表现为渗出性肺水肿,肺泡结构不清,肺泡腔内有大量均质红染样渗出物和炎性细胞浸润,间质血管明显充血。Exposed组与Non-exposed组相比,诱导的肺部损伤和肺水肿更加严重。结论与非暴露式气管滴注法相比,采用暴露式气管滴注法建立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具有更高的成功率;更为重要的是,暴露式气管滴注法诱导的急性肺部炎症反应更加明显,病理改变以渗出性肺水肿为主,能够更好地模拟急性肺损伤的具体发病过程。暴露式气管滴注法对于建立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更加行之有效,为阐明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提高其诊疗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