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太副高与我国天气、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北半球副高各层在年、季尺度上都具有独特性质,早期研究多针对于500hPa副高,而850hPa副高是向东亚地区输送水汽的主要通道,对其深入研究同样十分重要。文中以850hPa和500hPa北太副高为线索,定义了副高的面积IA、强度II、脊线IR和北界IN指数,利用滑动平均、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先分析了1951~2010年夏季中、低层副高多年平均、多年月平均、年变化和年代变化特征,此后结合对6~8月中、低层副高面积指数异常年进行的500hPa大850hPa大、500hPa小850hPa小、500hPa大850hPa小、500hPa小850hPa大四种分类(简称LL型、SS型、LS型、SL型),利用合成分析、T检验等方法,来关注当两层副高同、反位相的变化时大气环流及太平洋SST配置的特征。具体结论如下:一.年变化特征:中、低层副高的面积和强度指数均为单峰型,峰值在7月,850hPa(500hPa)副高在7~8(6~7)月较强;脊线和北界指数,峰值均在8月。850hPa(500hPa)副高的气候特征在7、8(6、7)月较相似。二.方差特征:夏季500hPa副高位势高度场方差值更大,表明其在夏季变动更活跃。夏季三个月的方差均有显著差异,且7月均与夏季平均最为相近,需分开进行讨论。三.年代变化特征:副高特征指数5年滑动平均表明,6~7月500hPa副高强度在78年前后有突变,脊线位置位相与之相反。而850hPa副高这些特征不明显。四.副高指数特征:夏季副高面积与强度变化基本一致;两层副高之间的面积(强度)变化呈正相关,而南北位置变化相关一般。6月500hPa副高IA十分关键,它能影响850hPa副高6~8月面积变化及6~7月脊线位置变化。五.面积指数周期特征:850hPa副高的周期,6月以2~3a、5a和8~10a为主,7月为2~3a和10a,8月为2~4a;500hPa副高的周期,6月为3~5a,7月最显著,为3~5a和3.3~5a,8月为2~3a、2.5~4.5a和5~7a。六.纬向风特征:6~8月在西太赤道地区,中、低层副高均与200hPa纬向风呈正相关,850hPa纬向风仅与低层副高呈负相关;6~8月,高(低)空纬向风,在Nino区主要与500hPa副高呈负(正)相关,7月最为显著;6~8月LL(SS)型时,西太中纬度地区出现正(负)西风距平,高空副热带东风(西风)急流增强;LS(SL)型时,6~8月高空北太中纬度西风(东风)急流增强,Nino区高空6月均为西风异常,7月为东风(西风)异常,8月均为东风异常。七.矢量风场特征:6~8月当500hPa副高增强(减弱)时,东亚梅雨锋增强(减弱),且位置逐渐北移; LL(SS)型,6~8月在东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气旋性(反气旋)环流显著,西太赤道西风急流减弱(增强),越赤道气流减弱(增强);LS型和SL型,在低空,6月Nino区中均为上升运动,7~8月东亚季风增强(减弱),上升(下沉)运动增强。八.垂直运动特征:6~8月LL(SS)型时,副高与中低空Nino区和ITCZ区的下沉(上升)运动相关;7~8月LL(SS)型时,东太平洋热带地区、我国几大雨带、西太暖池区中低空的上升(下沉)运动加强;8月低空Nino3区的下沉(上升)运动主要与850hPa副高增强(减弱)有关。九. SST特征:6~8月LL型(SS型)时,东南亚海域、西太暖池区SST为正(负)异常,北太平洋中部的正(负)、负(正)异常区呈现马蹄型;6月在赤道地区纬向呈现“”垂直环流圈,西侧为顺(逆)时针方向,东侧相反,7、8月则呈“W”型。十. Nino区SST特征:Nino指数与6~7月850hPa副高相关不显著;Nino区超前6~16个月的SST正异常及同期的SST负异常均会促进当年8月850hPa副高增强;6~8月,超前的Nino指数与500hPa副高呈正相关,极值出现前一年9~10月。十一.其他海区SST特征:春季西太暖池区SST正异常和北太中部中低纬度的SST负异常,均会促使当年夏季中、低层副高增强(850hPa副高仅为7~8月);7~8月500hPa副高增强,同年9月在西太暖池区和10~12月在西风漂流区均会有SST正异常;夏季中、低层副高增强,次年10月西太暖池区SST会出现负异常。具体正反馈机制还有待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