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内麻点超前镇痛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评估其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数据依据,为优化临床诊疗方案提供思路。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因前交叉韧带断裂在广东省中医院骨三科住院并接受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采用不同的镇痛方案,超前镇痛组术前予以针刺内麻点镇痛,普通电针组术后予以针刺内麻点镇痛,药物组术后予以口服塞来昔布镇痛,三组患者手术方法及术后其他处理相同。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状态下疼痛VAS评分、术后第三天膝关节活动度、术后第三天伸膝肌力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记录各组追加镇痛药物的时间及剂量。将最终得到的数据运用统计学分析,比较三种镇痛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按照本文所列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75例,排除7例,剔除8例,最终获得60例符合本研究的病例。在VAS评分方面,术后3h普通电针组与药物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前镇痛组与药物组比较、超前镇痛组与普通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h三组VA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h超前镇痛组VAS评分较其他两组低,药物组评分最高。术后12h超前镇痛组与普通电针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前镇痛组与药物组比较、普通电针组与药物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d、术后2d、术后3d三个测量时点VAS评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超前镇痛组VAS评分最低,其次为普通电针组,药物组最高。三组术后3d关节活动度方面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术后3d伸膝肌力方面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P<0.001)。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药物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其他两组高。三组追加镇痛药情况经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前镇痛组追加镇痛药的例数较其他两组少,药物组追加镇痛药的例数最多。结论:电针内麻点超期镇痛技术能有效减轻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促进肢体术后功能的康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减少追加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有一定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