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和村落是人与自然环境的一个中介。村落的形态与类型反映了集体对自然的回馈模式。水乡聚落是长江下游一带的主要类型,而每个具体区域的水乡村落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水系统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点,表征了其后不同的人水关系。本文研究了一种与水系统的关系特别敏感的“圩村”,处于巢湖与长江之间的芜湖江北地区。它的形态充满偶然性,图形“有机”,这种“圩村”在建筑学领域尚没有被深入研究。笔者通过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实地的调研访谈对该区域“圩村”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形态特征,类型做了推测和总结归纳,对其过程中的人水关系规律做了初步探究。本文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第一章绪论部分对研究意义,和相关的文献综述做简要的说明,界定了“圩村”的概念和研究范围,介绍了研究方法和路线。第二章是对研究区域的气候地理条件,历史开发过程和所处长江区段的水利工程和洪灾历史做了资料整理,对具体调研的区域和村庄概况做了说明。第三章主要以一个单独的圩村作为基本分析的尺度层次,对其元素组成和结构特征(重点是与水系统相关的层面)做分析和研究,并以一个典型的村庄“滩赵村”为例,对它的物质组成,结构以及历史演变过程做了剖析。同时对圩村系统的“小圩”尺度层次做了分析和模式的归纳。在对村庄具体分析和对当地调研访谈的基础上,第四章对圩区存在的广大圩村的类型做了整理。以村庄和水的关系总结出原型和衍生型的模式语言,并以这种抽象的模式语言去解释多个圩村形态,以验证模式的可行性。第五章圩村的形态与人水关系探究围绕圩村与水系统的关联,总结其中的选址规律和态度,村庄与水系间的互动,以及其他的村庄与村庄,村庄与水在形态层面上的表征。并将这种水与村的关系与水与城的关系类比抽象。最后,第六章是对以上圩村形态特征,入水关系研究的思考和总结,并针对圩村即将进行的城市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