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已经呈全世界流行的趋势(全世界大概有3.5亿到4亿人为乙肝患者),而感染后有15%-40%的患者可能发展成肝硬化、肝衰竭或者肝细胞癌等,进而影响到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寿命,而有效的抗HBV治疗应答能够减轻、延缓甚至阻止上述肝病的发生,然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应答与抗病毒药物种类、用药时机、停药时机及机体免疫反应都有重要的相关性,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应答类型主要分为病毒学应答、血清学免疫应答以及耐药等。近10余年来,核苷类似物基于自身抗病毒效果明确、用药方便及不良反应少等特性而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抗病毒药物,尤其拉米夫定(lamivudine)和阿德福韦(adefovir)由于问世较早及价格优惠而在CHB患者中应用最为广泛,所以为获得满意的疗效,不仅CHB患者抗病毒药物初始应用的时机需要深入研究,而且对于已经产生耐药的CHB患者,如何进行挽救治疗,以期达到有效的抗病毒应答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对于已经获得有效抗病毒应答的CHB患者,如何在核苷类似物停药后保持长期有效的抗病毒应答也是很重要的。而在免疫方面,Th17细胞是近几年发现的T辅助细胞,并且由于在机体防御细胞外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疾病上的明确作用而逐渐受到重视,更重要的是IL-17A是Th17细胞分泌的重要细胞因子,在几乎所有类型的肝脏细胞里都是存在的,它们与临床抗病毒治疗应答类型是否存在关联目前尚不明确。研究方法及内容:本研究拟回顾性收集在我科就诊的采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统计达到长期HBV DNA病毒抑制的患者采用抗病毒药物的时机,寻找最佳的给予抗病毒药物的时机,并统计抗病毒应答为耐药的患者采用不同挽救治疗的效果,寻找最佳的挽救治疗措施,而对于采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并且达到临床终点的CHB患者,观察停药后的长期结局,探讨停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寻找最佳的停药时机。并且针对不同抗病毒应答类型的CHB患者,通过蛋白芯片寻找有表达差异的Th17相关细胞因子,并通过纵向检测不同时间点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情况,探讨Th17细胞因子在CHB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临床预测抗病毒治疗应答类型及对抗病毒应答不佳患者适时进行免疫调节干预提供依据研究结果:1.对于LAM和ADV两种药物而言,初始联合治疗效果要好于添加联合治疗。2.对于耐药的CHB患者,ADV20mg是可以考虑的选择,而ETV联合TDF是最佳的挽救治疗措施,相反干扰素并不是好的选择。3.目前可以根据HBeAg状态对抗病毒治疗的长期临床结局做出初步预测。4.对于HBeAg阳性患者,血清学免疫应答后巩固治疗至少96周可能降低复发率;HBeAg阴性患者,持续维持HBV DNA不可测至少144周后停药可降低复发率。5.停药后持续应答超过96周是长期应答的预测指标。6.Th17细胞相关的IL-17A水平的适度升高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应答有关。7.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IL-17A水平,有利于血清免疫学应答的评估。总之,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比临床上不同的抗病毒治疗应答结局与不同治疗时机及发生耐药后挽救治疗的差别,获得了一些临床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方案;其次通过长期观察抗病毒治疗应答达到临床终点标准的CHB患者停药后的情况,获得了预测不同HBeAg状态的CHB患者停药复发的推荐时间;最后通过横向对比不同类型的CHB患者体内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差异以及纵向对比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IL-17水平的变化,初步获得Th17相关细胞因子与抗病毒应答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