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乳腺增生病属于祖国医学“乳癖”的范畴,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和疼痛,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和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病,多伴有生殖系统病变,且呈年轻化、低龄化及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随着电针夹脊穴的临床及机理研究的深入,和乳腺增生病发病机理的深入探讨,电针夹脊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甚少,相关的治病机理的研究尚未明确。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电针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旨在探索治疗乳腺增生病更加高效的治疗手段,探讨电针胸夹脊穴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可能存在的治病机理,说明针灸处方不同,则临床疗效有别。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研究方法:(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乳腺专科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按照评分量表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格、职业、婚况、病程、文化程度)和主要病情(包括主要症状、体征)最后经统计学处理,各项指标P>0.05,表明具有可比性。(2)统计方法: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3)治疗方法:治疗组:患侧T3—T6夹脊穴,双侧T9、T11、L2夹脊穴,配穴:肩井、三阴交、内关,均为双侧;对照组:太冲、期门、丰隆、屋翳、乳根、膻中为主穴,均为双侧,配穴同对照组。两组均为疏密波持续20分钟。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经期停止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治疗3个月经周期。记录治疗前后乳房肿块大小、硬度的分布,乳房疼痛、伴随症状及乳腺B超的声像图变化。成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卡方检验和T检验均显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经过3个周期的治疗,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全身伴随症状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程与疗效的关系示病程越短,疗效越好,病程不满1年者和疗程大于3年者,两组疗效无差异(P>0.05);对于病程在1年至3年之间的病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肿块部位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显示,对于肿块部位局限者(外上、外下象限、中央区、内上、内下象限)两组疗效无差异(P>0.05)。而对于肿块部位弥漫者两组疗效有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整体调理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组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均有效,主要体现在全身症状和伴随症状方面。电针胸夹脊穴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方法存在一定的优势。电针胸夹脊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治病机理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卵巢轴-乳腺内分泌轴调节有一定的关系,电针夹脊穴刺激脊神经引起脊神经前后支传导感应,脊神经前支与交感神经干相连,通过刺激脊神经影响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具有参与人体代谢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电针夹脊穴可以治疗患者心胸部疾患,对失眠具有明显效果,失眠可引起肝脏灭活雌激素的功能下降引起内分泌紊乱。由于本课题研究时间有限,样本量小,观察时间较短,有待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