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种子害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a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草属(Glycyrrhiza)植物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甘草被誉为宁夏“五宝”之一,由于对甘草种子害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以及防治等方面至今缺少相关详尽的科学研究和依据,使得甘草大面积推广存在很多技术瓶颈,因此开展甘草种子害虫的生态学特性研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按照甘草的生长发育规律,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前提下,系统进行田间调查,同时,通过对甘草种子害虫的田间药效试验,能够有效的筛选出合适的农药,用最好的农药配比合理进行田问喷药防治,来控制虫害,从而减小种子害虫对甘草的危害。   通过2007~2008年3月~11月田间定点系统调查和大量室内饲养观察,确定了甘草种子害虫有两种:甘草豆象(Bruchidius ptilinoides Faharaeus)和甘草种子小蜂(Bruchophagus glycyrrhizae),田间以甘草豆象为优势种群,数量比例占到87.52%。掌握了甘草豆象和种子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和田间发生规律,甘草豆象在宁夏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甘草种子豆粒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6月中旬越冬代成虫达到高峰期,6月中下旬交尾产卵于豆荚表皮,6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至8月中旬幼虫达到高峰期。甘草种子小蜂在宁夏1年发生1~2代,以幼虫在甘草种子豆粒内越冬,翌年3月底开始化蛹,5月下旬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达到高峰期,产卵于豆荚表皮内,7月中旬第一代幼虫开始孵化并于8月上旬达到高峰期。   对甘草种子害虫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甘草豆象幼虫符合负二项分布,甘草种子小蜂幼虫分布型既属于负二项分布也属于核心分布;聚集度指标检验两种幼虫均为聚集分布,两种幼虫都具密度依赖性。然后将2种害虫的虫口密度合并统计,得出甘草种子害虫幼虫空间分布型属于负二项分布,其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最后,根据Iwao(1971)的方法,列出甘草种子害虫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   同时明确了甘草种子害虫的田问发生规律,即甘草种子小蜂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5月中下旬达到高峰期,成虫于4月下旬陆续羽化,羽化期较长,于5月下旬6月中旬羽化数量较多,直至8月下旬均有成虫活动,6月上旬至8月下旬先羽化的成虫产卵。7月中旬第一代幼虫开始孵化并于8月上旬达到高峰期,孵化较早的化蛹、羽化,10月份未能化蛹的幼虫进入越冬虫态。甘草豆象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4月下旬有羽化成虫出现,5月中旬至6月中旬达到高峰期,6月上旬成虫开始产卵,6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8月中旬幼虫达到高峰期,持续到10月份进入越冬虫态,8月上旬田间有少量成虫出现。   根据甘草种子害虫种群动态及田间发生规律,对人工甘草地进行甘草种子害虫进行了不同药剂筛选及三次施药期试验,发现施用5%吡虫啉对甘草种子害虫越冬幼虫和蛹的防治效果最好,1%苦参碱次之,而施用40%毒死蜱乳油和5%吡虫啉对成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并确定了甘草种子害虫的最佳防治时期为成虫羽化高峰期,施用40%毒死蜱乳油或5%吡虫啉能有效控制成虫数量;其次,可选择甘草种子害虫蛹期,施用5%比虫啉能够有效的控制该时期蛹及越冬幼虫,对此时羽化的成虫也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
其他文献
通过对本实验室构建的西瓜噬酸菌的Tn5插入突变体库进行筛选,从中获得2株致病性丧失、群体感应信号增强、胞外多糖的产量下降并丧失烟草过敏性反应的菌株,分别为166和167。进
摘 要: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下,劳动力资源颇丰在很长一段时间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大加工厂,而在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高水平人力资本则成为该项工作的力量源泉,这是从发达国家践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所吸取的成功经验。所以如何将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并力求适配于产业结构升级所需,以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亟待解决。本文针对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人力资本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