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型城镇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五位一体"等宏观政策背景下,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不少城市和地区提出公交都市建设的想法。随着规划范式由"增量规划"向"存量/减量规划"转变,城乡规划方法也由传统的"目标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变,如何在城乡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通过空间规划设计手段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成为摆在城乡规划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国内外城乡规划学者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如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讨论,比较公认且一致的观点是通过大力发展大运量的公共交通,以公共汽车代替私人小汽车出行,减少出行中的人均道路面积,从而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目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念是1993年由Peter Calthorpe所提出的TOD模式,强调围绕公共交通站点进行高密度开发,以增加人们乘坐公共交通的可能性,同时通过混合用地布局、小尺度街区等空间手段来降低交通出行数量、减少出行距离、提高步行环境。但传统的TOD模式从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出发,仅仅考虑了交通发生与到达的空间问题,对交通"过程"中的空间问题考虑不够。道路作为交通的空间载体,在交通"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本文希望从城市路网规划的角度,提出利于公共交通发展的措施,以期能够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进而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城市路网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确定路网结构,包括布局结构、等级结构和功能结构,但我国在实际工作中仅仅考虑路网等级结构的划分,将城市路网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对路网布局与路网功能考虑不够,且划分方式是以小汽车行驶速度为标准,本质上是小汽车导向的分级体系。国外一些城市在城市路网类型和等级的划分中探索出一些方法,包括考虑路网功能(主导交通方式)、道路区位(两侧用地环境)、交通方式优先级等,对我国路网分级体系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希望借鉴国外路网分级体系的先进经验,以路网分级体系为突破口,寻求公交导向下的路网规划方法。传统的TOD模式是以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为理论基础,从土地开发的角度提出利于公共交通发展的措施,本文研究公交导向的路网分级体系,是以道路与交通的关系为理论基础,因此,本文首先探讨了道路与交通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在道路与交通的关系方面,本文引入"形式与内容"这对哲学范畴加以讨论,将道路看成交通的"形式",交通看成道路的"内容",认为两者的关系为"交通决定道路,道路反作用于交通"。并对我国道路与交通发展的历程进行梳理,用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加以解释,证明了两者对立统一关系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者的相互作用机制,从"结构主义"和交通"属性"出发,总结出两者相互作用的宏观机制(结构关系)和微观机制(供需关系)。宏观机制表现为路网结构与交通结构的关系,具体分为路网布局结构与交通分布结构、路网等级结构与交通量结构、路网功能结构与交通方式结构;微观机制表现为路网供给与交通需求的关系。宏观机制和微观机制都体现了"交通决定道路,道路反作用于交通"的对立统一关系。基于道路与交通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本文构建了公交导向的路网分级体系,并提出该分级体系下的路网规划方法以及路网公交导向度的评价方法。发展公共交通是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共交通的发展能够有效缓解并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然而我国现行路网分级体系存在"路网布局不适应交通分布、路网分级不符合公交导向、路网功能未明确主导方式、路网设施不满足出行需求"等问题,因此需要重新构建公交导向的路网分级体系。本文通过借鉴国外路网分级体系的先进经验,构建了包括"公交优先路网、基础路网、社区慢速街道、景观林荫快速路"在内的路网分级体系,并提出该路网分级体系下的路网规划"三阶段法"。传统的道路交通规划"四阶段法"是将交通量分配到已经规划好的道路上,从道路与交通的关系看属于"本末倒置"的做法,本文提出的"三阶段法"包括"交通分布结构确定路网布局结构、交通量结构确定路网等级结构、交通方式结构确定路网功能结构",符合道路与交通相互作用的宏观机制。同时,对公交导向的各类道路提出基本设计特征、道路交叉特征和设施供给特征,符合道路与交通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另外,从可步行性、步行可达性和公交覆盖率三个方面,构建了城市路网公交导向度的系统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考虑了交通"过程"对人们选择交通方式的影响,不仅考虑了道路环境对选择步行出行的影响,同时考虑了人们对不同的公交站点(普通站点、公交优先路网上的公交站点、地铁站点)所能承受的步行时间的差别。以道路与交通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应用所构建的公交导向的路网分级体系以及路网规划"三阶段法"和路网公交导向度评价方法,选择南京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进行实证研究,以证实公交导向的路网分级体系的实用性、可实施性和公交导向性。南京市主城区路网分级按照传统分级标准进行划分,存在"路网布局未考虑交通分布特征、路网等级未参照交通量结构、路网功能未满足交通方式需求"的问题。按照路网规划"三阶段法",对南京市主城区路网分级进行优化,优化后的路网分为五个类型:高速路、公交优先路网、基础路网、社区慢速街道、景观林荫快速路。并从可步行性、步行可达性和公交覆盖率三个方面对南京市主城区优化前后的路网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优化后的路网可步行性要高于优化之前,公交站点的步行可达性明显提高,公交覆盖率明显上升。本文从道路与交通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出发,构建了公交导向的路网分级体系,以及路网规划"三阶段法"和路网公交导向度评价方法,通过南京市主城区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该路网分级体系的实用性、可实施性和公交导向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路网优化未与土地利用形成反馈、案例研究缺乏对新建地区的考量、公交导向度评价缺乏现实情景的考量等。另外,未来的研究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加准确的分析城市交通结构;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路网分级的类型可以更加细致化;可以对优化前后的路网进行交通拥堵改善的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