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来自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 fN)短链重复序列生物活性肽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RGDS)序列,对小鼠脾接种CT26细胞后肝脏转移瘤的抑制效果,分析探讨生物活性肽对转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机制,并对展望其应用前景做一初步的探讨。方法:首先建立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肝脏转移瘤模型。SPF小鼠分四组,每组20只,0.2 mL (浓度为1×106个/mL)CT26细胞经脾脏注射,建立肝脏转移瘤模型(A组、B组,对照组),测定肝脏转移率;另外两组,各20只SPF小鼠在结肠癌CT26细胞肝脏转移瘤模型基础上,尾静脉注射生物活性肽RGDS100μg(浓度1mg/ml)(C组、D组,实验组),A组与C组观察肿瘤肝脏转移率的差异;B组与D组在观察观察肿瘤肝脏转移率的差异的同时观察肝脏转移小鼠生存时间有无不同。结果:对照组(两组)CT26细胞脾脏注射后,分别有19只、20只小鼠肝脏出现转移癌结节,肝脏转移率分别为95%和100%;实验组(两组)每只尾静脉RGDS100μg后,分别有11只、9只小鼠肝脏出现转移癌结节,肝脏转移瘤的发生率分别为55%和45%。A组C组肝脏转移率相较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D组相较,不仅肝脏转移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且D组小鼠生存时间长于B组(p<0.05)。结论:小鼠结肠腺癌细胞CT26经脾脏注射建立结肝转移癌动物模型,转移率较高,是一种成熟的大肠癌肝转移模型;生物活性肽RGDS对小鼠CT26细胞的肝脏转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为RGDS可以与ECM、纤维蛋白竞争肿瘤细胞和血小板表面的整合素等分子,干扰肿瘤细胞与ECM的相互作用,抑制血小板瘤栓形成及肿瘤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转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