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近代南通大生企业的工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区域社会研究、社会转型理论等知识,对工人的来源、生活状况、罢工斗争以及工人在近代南通城乡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等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考察。全文分导言、正文(共四章)和结论三个部分。导言部分对近代工人研究和近代南通研究的学术史进程进行了简要回顾,概括其中的主要学术问题。在充分肯定当前研究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其中的不足,特别是近代大生企业工人的研究存在着明显不足。针对这一不足,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写作意图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阐述近代大生企业工人的来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等人在南通建立了近代工业体系,开始了南通近代工业化进程。南通近代工业的发展对周边农村产生影响,农村社会内部出现变动。正是在工资的外部诱惑力和农村社会分化的内部推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农民走进了工厂。第二章以早期大生企业工人的口述资料为基础,描写其劳动状况和生活状况。“亦农亦工”是近代大生企业工人的最大特点。尽管他们在工厂里经受了很大的痛苦和折磨,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农民向工人的转化,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他们在工厂所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纯粹的农村生活比较起来,是在一个更高平台上的痛苦。这就是广大农民在明知做工很苦的情况下,还不断进厂做工的重要原因。第三章主要阐述近代大生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和工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工人们以消极怠工和罢工等形式,与资方进行斗争。在劳资冲突的背后,既有劳资双方利益的博弈,也存在着政党力量在工人中的渗透。第四章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了近代大生企业的工人与近代南通城乡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大生企业的工人是南通近代工业化的主力军,他们在推动南通近代化进程的同时,其自身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这种变化在近代南通农村社会的变迁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近代大生企业工人“亦农亦工”的生产模式,与当今乡镇工业的工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如何在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保障他们的生活,其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