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工业化对混凝土预制构件有着重大需求,混凝土构件主要采用蒸汽养护混凝土技术进行工厂化预制生产。为改善蒸养混凝土质量,论文采用显微硬度、毛细吸水性和孔结构等测试方法,通过minitab软件对显微硬度数据进行概率统计分析和处理,研究了集料的种类、尺寸和预处理方式对蒸汽养护浆体—集料界面区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统计学方法拟合分析检验8种常用分布,发现论文试验得到的蒸养浆体—集料界面区显微硬度数据集合的分布并不符合通常认为的正态分布,而最符合3因数对数罗杰斯特分布。采用3因数对数罗杰斯特分布拟合后,对蒸养浆体—集料界面区显微硬度的变化趋势和界面区宽度的判断更加准确,直观。
(2)采用石灰岩、花岗岩、河卵石三种集料进行试验,脱模和7天龄期时,石灰岩和花岗岩集料的界面区显微硬度高于河卵石界面区显微硬度。脱模龄期时石灰岩集料界面区的宽度最小,显微硬度值最大。随着龄期的增长,各种不同种类集料的界面区显微硬度值接近一致,界面区宽度均有所减小。采用石灰岩和花岗岩集料的界面区孔结构和毛细吸水性均优于河卵石集料-浆体界面区。采用石灰岩和花岗岩集料的界面区孔结构和毛细吸水性系数均小于河卵石集料-浆体界面区。
(3)集料尺寸减小,有利于提高集料-浆体界面区显微硬度整体值且离散性更小。蒸养条件下陶粒的尺寸变化对其界面区显微硬度的影响程度大于标养条件下的尺寸效应,而河卵石的尺寸变化对于养护条件的敏感性较小。陶粒集料-浆体界面区显微硬度值要低于河卵石集料的,且界面区宽度也较大,这表明,采用河卵石集料可获得较优的界面区。小尺寸的集料界面区孔结构更加均匀,有害的大孔较少。无论集料尺寸大小,蒸养条件下界面区毛细吸水性均大于标养对比组。
(4)集料酸处理对蒸养浆体—集料界面区显微硬度值有一定的提升效果,随着龄期的增长提升效果逐渐下降。不同种类集料酸处理后产生的效果不同,集料酸处理对石灰岩蒸养浆体—集料界面区显微硬度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对花岗岩浆体—集料界面区显微硬度的提升效果最不明显。石灰岩集料酸处理后界面区大孔孔隙率比未经酸处理集料界面区的降低了32%。由于集料组成中SiO2含量高,集料酸处理对花岗岩、河卵石集料影响作用较小。
(5)基于选择集料类型、颗粒尺寸和集料预处理三个技术措施,通过挑选表面粗糙、颗粒较小集料及酸处理集料等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蒸养浆体-集料界面区结构和性能。
(1)通过统计学方法拟合分析检验8种常用分布,发现论文试验得到的蒸养浆体—集料界面区显微硬度数据集合的分布并不符合通常认为的正态分布,而最符合3因数对数罗杰斯特分布。采用3因数对数罗杰斯特分布拟合后,对蒸养浆体—集料界面区显微硬度的变化趋势和界面区宽度的判断更加准确,直观。
(2)采用石灰岩、花岗岩、河卵石三种集料进行试验,脱模和7天龄期时,石灰岩和花岗岩集料的界面区显微硬度高于河卵石界面区显微硬度。脱模龄期时石灰岩集料界面区的宽度最小,显微硬度值最大。随着龄期的增长,各种不同种类集料的界面区显微硬度值接近一致,界面区宽度均有所减小。采用石灰岩和花岗岩集料的界面区孔结构和毛细吸水性均优于河卵石集料-浆体界面区。采用石灰岩和花岗岩集料的界面区孔结构和毛细吸水性系数均小于河卵石集料-浆体界面区。
(3)集料尺寸减小,有利于提高集料-浆体界面区显微硬度整体值且离散性更小。蒸养条件下陶粒的尺寸变化对其界面区显微硬度的影响程度大于标养条件下的尺寸效应,而河卵石的尺寸变化对于养护条件的敏感性较小。陶粒集料-浆体界面区显微硬度值要低于河卵石集料的,且界面区宽度也较大,这表明,采用河卵石集料可获得较优的界面区。小尺寸的集料界面区孔结构更加均匀,有害的大孔较少。无论集料尺寸大小,蒸养条件下界面区毛细吸水性均大于标养对比组。
(4)集料酸处理对蒸养浆体—集料界面区显微硬度值有一定的提升效果,随着龄期的增长提升效果逐渐下降。不同种类集料酸处理后产生的效果不同,集料酸处理对石灰岩蒸养浆体—集料界面区显微硬度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对花岗岩浆体—集料界面区显微硬度的提升效果最不明显。石灰岩集料酸处理后界面区大孔孔隙率比未经酸处理集料界面区的降低了32%。由于集料组成中SiO2含量高,集料酸处理对花岗岩、河卵石集料影响作用较小。
(5)基于选择集料类型、颗粒尺寸和集料预处理三个技术措施,通过挑选表面粗糙、颗粒较小集料及酸处理集料等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蒸养浆体-集料界面区结构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