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语文教育史,对于语文教材的研究有许许多多,但我们可以看出,各种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对表层材料的探析,比如说教材的演进、编制思想的探讨、语文教材的评价等,因而相对就忽略了对教材深层次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和教材社会性等方面的研究。从这个方面来看,教材中性别角色的研究就显得更加薄弱。语文的根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承载着将儿童培养成健全个体的任务,其中包含了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平等的性别意识,以使其健康而全面的发展。这里所说的性别包括生理的和心理之区分。每一个儿童,在呱呱落地时就无法选择地被赋予了生理上的性别,而社会性别则是要在其成长过程中,在与环境影的互动中形成。而环境因素中很大的一部分就是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是儿童最先接触到的、承载着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和意图传播的主流价值的文本,也就是较为正式的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决定了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承担着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并帮助学生形成这些基本的语文能力的任务。不仅囿于此,小学语文教材还承担起了引导儿童形成其社会性别意识以及形成性别平等意识的重要任务。透过我国教育改革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对于教材已经经过了各方面的改革,然而对于教材中存在的隐性性别歧视以及很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这一问题,却一直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依然在有力的前进着,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改革者们更多的将目光聚焦在这一问题上。本研究选择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1-6年级教科书作为分析的对象,对于文本中出现的各种性别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分析,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文本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该套教材当中出现的性别刻板映像和男女性别出现的比例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并且采用举例法对文本中具体的人物角色扮演进行分析,进而认识到教材中的性别角色的分布情况、性别刻板印象对于老师的教学以及儿童性别意识的形成的影响,从而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相关合宜的建议,使得社会性别角色这一视角成为课程改革以及教材编写的新的切入点予以重视。